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综合书籍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 胡友良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 胡友良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 胡友良

资料大小: 40.61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综合书籍
更新日期: 2023-05-16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功能   烯烃   改性   胡友良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
作 者: 胡友良,乔金梁,吕立新 主编
出版时间:2006
内容简介
  《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的主编和主要作者多年来承担了聚烯烃研究开发领域的多项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论及的内容除了来自他们掌握的国内外大量文献之外,很多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全书既汇集了新型催化剂催化烯烃共聚合和功能化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列举了用化学、物理方法实施聚烯烃改性的多种成功范例,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科研、教学和生产企业等各类人员的不同需求。《聚烯烃功能化及改性:科学与技术》从反应原理、方法实施和应用举例三个层次汇总了聚烯烃改性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应用。既汇集了新型催化剂在烯烃共聚合和功能化反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列举了用化学、物理方法实施聚烯烃树脂改性的多种成功范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烯烃聚合催化剂
1.2聚烯烃的前功能化改性
1.2.1直接共聚合方法
1.2.2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方法
1.2.3聚烯烃嵌段共聚物
1.3聚烯烃的后功能化改性
1.3.1聚烯烃的反应性挤出接枝
1.3.2聚烯烃的支化与交联
1.3.3聚烯烃的共混和增韧
1.3.4聚烯烃的填充及增强
1.3.5改性助剂和环境友好技术
1.4国内外聚烯烃改性研究开发工作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1自由基共聚
2.2茂金属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2.1阳离子型茂金属催化乙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合
2.2.2阳离子型茂金属催化烯烃与位阻胺功能化α-烯烃的共聚合
2.2.3大位阻型茂金属催化乙烯与α-烯烃-w-醇等功能单体的共聚合
2.3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3.1阳离子镍、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3.2中性镍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4稀土催化剂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合
2.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烯烃与含反应性基团单体的配位共聚合
3.1烯烃与含硼烷单体的共聚合
3.1.1硼烷作为反应性基团的理论探讨与实验验证
3.1.2含硼烷的烯烃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3.1.3含硼烷单体的聚合性质
3.1.4烯烃与含硼烷单体的共聚合
3.1.5含硼烷基团的聚烯烃和间规聚苯乙烯的功能化改性
3.2烯烃与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合
3.2.1烯烃与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合
3.2.2含对甲基苯乙烯单元的聚烯烃的功能化改性
3.3烯烃与双烯烃的共聚合
3.3.1双烯烃单体
3.3.2烯烃与双烯烃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
3.4烯烃与含其他反应性基团单体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
3.5烯烃与含反应性基团单体的共聚合及功能化改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章 烯烃接枝和嵌段共聚合
4.1接枝共聚合
4.1.1活性接枝共聚合
4.1.2大分子单体共聚合反应
4.1.3大分子偶联反应
4.2.1烯烃配位活性聚合
4.2.2从烯烃配位聚合向活性阴离子聚合或活性自由基聚合的转化
4.3烯烃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烯烃材料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
5.1原理和反应机理
5.2催化体系和引发剂
5.2.1有机过氧化物
5.2.2大分子自由基
5.2.3Lewis酸
5.2.4其他
5.3反应挤出接枝单体
5.3.1乙烯基硅烷
5.3.2马来酸酐及其类似物
5.3.3丙烯酸及其酯类衍生物
5.3.4苯乙烯及其类似物
5.3.5其他
5.4反应挤出接枝设备
5.4.1密炼机
5.4.2单螺杆挤出机
5.4.3双螺杆挤出机
5.4.4挤出机的长径比和自由体积
5.4.5反应挤出过程的传热和传质
5.5影响反应挤出过程的因素
5.5.1温度
5.5.2物料黏度
5.5.3反应体系非均匀性
5.5.4物料停留时间
5.6几类通用聚合物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
5.6.1聚乙烯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
5.6.2聚丙烯的反应挤出接枝改性
5.6.3含苯乙烯的聚合物的接枝改性
5.6.4其他
5.7反应挤出接枝改性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烯烃支化和交联改性
6.1聚烯烃的支化
6.1.1长支链结构的类型
6.1.2支化实施方法
6.1.3长支链的引入对聚烯烃流变性能的影响
6.1.4长支链的表征
6.2聚烯烃的交联
6.2.1交联反应定义及交联实施方法
6.2.2聚合物辐射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6.2.3Charlesby方程
6.2.4辐射交联的影响因素
6.2.5交联对聚烯烃性能的影响
6.2.6聚烯烃交联的表征
6.3聚乙烯的交联
6.3.1过氧化物交联
6.3.2硅烷交联
6.3.3辐射交联
6.3.4紫外线交联
6.3.5其他交联方法
6.3.6结束语
6.4聚丙烯的支化与交联
6.4.1聚丙烯的支化
6.4.2聚丙烯的交联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烯烃共混改性
7.1理论基础
7.1.1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原理
7.1.2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其增容作用
7.1.3聚合物共混物制备方法
7.2反应共混法制备含聚烯烃的共混物
7.2.1反应共混设备
7.2.2反应共混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7.2.3反应型聚烯烃的制备——聚烯烃的功能化
7.3反应共混体系的相界面及其对体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7.3.1非反应增容共混体系的界面行为及增容机理
7.3.2反应增容共混体系中的界面反应动力学
7.3.3界面反应程度与聚合物体系形态之间的关系
7.3.4共混体系的相界面表征
7.4反应器共混
7.5重要的含聚烯烃的反应共混体系
7.5.1含PE的聚合物共混物
7.5.2含PP的聚合物共混物
7.6反应共混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8章 聚烯烃增韧改性
8.1聚烯烃的共混增韧技术
8.1.1塑料增韧PP体系
8.1.2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
8.1.3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
8.1.4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
8.1.5PP/弹性体/无机粒子三元复合体系
8.1.6成核剂的影响
8.2聚烯烃增韧机理
8.2.1高分子材料增韧的一般概念
8.2.2高分子材料增韧机理的发展
8.2.3近十年来聚烯烃增韧机理研究进展
8.3抗冲击聚丙烯(反应器共混型增韧聚丙烯)
8.3.1工业生产方法
8.3.2树脂表征、结构和性能
8.3.3Basell公司的Catalloy和Spherizone工艺和产品
参考文献
第9章 聚烯烃填充及增强改性
9.1填充改性
9.1.1填充材料的分类及其品种
9.1.2填充材料的处理技术
9.1.3填充聚烯烃的改性技术
9.1.4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应用领域
9.1.5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9.2增强改性
9.2.1增强材料分类及其品种
9.2.2增强材料处理技术
9.2.3增强聚烯烃改性技术
9.2.4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10章 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
10.1层状硅酸盐的化学结构和特征
10.2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0.2.1聚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
10.2.2聚合物溶液插层
10.2.3单体原位聚合
10.2.4熔融插层复合
10.3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表征手段
10.3.1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手段
10.3.2聚烯烃/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10.4聚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0.4.1力学性能
10.4.2流变学特性
10.4.3阻隔性能
10.4.4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特性及环境稳定性
10.4.5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其他特性
10.5聚烯烃/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11.1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
11.1.1机械共混方法
11.1.2动态硫化方法
11.1.3废胶回收料
11.1.4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和聚烯烃共混方法
11.2影响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主要因素
11.2.1聚烯烃塑料连续相特征的影响
11.2.2橡塑并用比例
11.2.3橡胶相的交联程度
11.2.4橡胶相的粒径
11.2.5不同硫化体系对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11.2.6软化剂(增塑剂)的使用
11.2.7填料的影响
11.2.8相容性
11.2.9TPV的流变性能及其加工
11.3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种类
11.3.1聚丙烯型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11.3.2聚乙烯型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11.4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
11.4.1汽车
11.4.2建筑
11.4.3电子产品
11.4.4把手
11.4.5医疗卫生领域
11.5共混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11.5.1技术进展
11.5.2产品动向
11.6采用聚合合成方法制备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11.6.1聚烯烃弹性体
11.6.2用聚合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最近进展
参考文献
第12章 聚烯烃助剂改性
12.1抗氧剂
12.1.1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12.1.2抗氧剂的分类及作用
12.1.3选择抗氧剂的要求
12.1.4聚烯烃热氧化性能的测试
12.2光稳定剂
12.2.1光老化及其成因
12.2.2光稳定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2.3聚烯烃常用的光稳定剂及应用实例
12.3成核剂
12.3.1成核剂的作用原理
12.3.2成核剂分类
12.3.3成核剂的成核作用表征
12.3.4成核剂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12.4阻燃剂
12.4.1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12.4.2阻燃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
12.4.3阻燃剂的应用
12.5抗静电剂
12.5.1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
12.5.2抗静电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
12.5.3抗静电剂的应用
12.6抗菌剂
12.6.1抗菌剂的作用机理
12.6.2抗菌剂的分类及典型品种
12.6.3抗菌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12.7其他助剂
12.7.1金属钝化剂
12.7.2润滑剂
12.7.3脱模剂
12.7.4开口剂
12.7.5发泡剂
参考文献
第13章 环境友好的聚烯烃改性技术
13.1塑料废弃物与环境保护(塑料与环境)
13.1.1世界各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现状
13.1.2塑料发展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
13.1.3聚烯烃塑料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
13.1.4“环境协调塑料”术语定义和评价方法
13.2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对聚烯烃进行改性的措施和途径
13.2.1聚烯烃与淀粉等天然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共混
13.2.2聚烯烃与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进行共混
13.2.3聚烯烃的无机粉体材料填充改性
13.2.4添加适当助剂进行改性后在光、热、化学等作用下的降解
13.2.5聚烯烃塑料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中的改性问题
13.3聚烯烃塑料生物降解性及评价方法
13.3.1聚烯烃塑料的生物降解性
13.3.2聚烯烃降解性能的试验评价方法和相关标准
13.4改性聚烯烃降解塑料在保护环境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3.4.1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关注焦点和紧迫任务
13.4.2改性聚烯烃降解塑料在保护环境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4章 聚烯烃改性的配混设备
14.1高分子混合与混炼原理
14.1.1混合与混炼的概念
14.1.2混合中的扩散作用
14.1.3混炼过程的基本要素
14.1.4非分散混合与分散混合过程
14.2预混合设备
14.2.1z形捏合机
14.2.2高速混合机
14.3间歇式混炼设备
14.3.1开炼机
14.3.2密炼机
14.4连续混炼设备
14.4.1单螺杆挤出机
14.4.2双螺杆挤出机
14.4.3三螺杆挤出机
14.4.4行星螺杆挤出机
14.4.5往复式单螺杆混炼挤出机
14.4.6双转子连续混炼机
14.4.7盘式混炼挤出机
14.4.8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
14.5混炼设备结构及工艺对改性产品性能的影响
14.5.1设备结构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14.5.2混炼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