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二次雷达原理 张尉 主编
二次雷达原理 张尉 主编

二次雷达原理 张尉 主编

资料大小: 23.52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综合书籍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雷达   原理   二次

本地下载(10点)  备用下载(10点)

内容简介
二次雷达原理
作 者: 张尉 主编
出版时间:2009
内容简介
  《二次雷达原理》较全面地介绍了二次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实际应用中的主要技术等。全书共分11章。第一章介绍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发展及二次雷达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介绍二次雷达发现飞机、识别飞机、测量其位置参数等原理;介绍询问/应答信号的格式;介绍系统的组成及典型性能指标。第三、四章分别介绍地面站的天线、发射/接收系统。第五章讨论询问/应答信号的多路径传输和各种干扰问题。第六章介绍经典的滑窗点迹录取方法。第七章介绍现代的单脉冲点迹录取方法。第八章分析二次雷达的系统性能,并介绍性能监视设备。第九章介绍机载应答机。第十章专门介绍正在推广应用的S模式。第十一章介绍了空管二次雷达的两个实例。《二次雷达原理》内容全面,论述简明,由浅入深,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作为大专院校电子工程等有关专业的教科书和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二次雷达工程技术人员的参孝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民用航空的出现和发展
1.2 空中交通管制
1.3 国际民航组织及协议
1.4 航空器活动的空间
1.5 空中交通管制间隔标准
1.6 空管雷达系统
1.7 二次雷达
第二章 二次雷达工作原理
2.1 二次雷达探测飞机的原理
2.1.1 发现飞机
2.1.2 测方位角
2.1.3 测距
2.1.4 测高
2.1.5 识别
2.1.6 测速
2.1.7 飞机点迹/航迹显示
2.1.8 二次雷达探测存在的多径和干扰问题及对策
2.2 二次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
2.3 二次雷达的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
2.3.1 询问模式和信号
2.3.2 应答信号
2.3.3 模式交错序列
2.4 典型地面设备性能指标
第三章 地面天线系统
3.1 水平特性
3.1.1 询问波束
3.1.2 控制波束
3.1.3 差波束
3.2 垂直特性
3.2.1 地面反射引起波瓣分裂
3.2.2 高仰角处的增益
3.3 尾瓣
3.4 射频通道
3.4.1 射频开关
3.4.2 转动铰链
3.4.3 射频电缆
3.5 与一次雷达的合装
3.5.1 顶端安装
3.5.2 背部安装
3.5.3 双天线背对背安装
3.5.4 集成馈电系统
3.6 天线罩
第四章 询问机
4.1 模式产生器
4.1.1 发射机脉冲规范
4.1.2 用于外部的触发
4.2 发射机
4.2.1 频率控制
4.2.2 调制器
4.2.3 功率输出级
4.2.4 发射机边带谱和输出滤波
4.3 标准接收机
4.3.1 接收机灵敏度
4.3.2 接收机带宽
4.3.3 脉冲信号的放大处理
4.3.4 增益时间控制
4.3.5 接收机中天线副瓣脉冲的抑制或标记
4.4 单脉冲接收机
第五章 多径和干扰
5.1 多径
5.1.1 同一垂直平面内的多径信号
5.1.2 小水平夹角间的多径信号
5.1.3 大水平夹角间的多径信号
5.1.4 采用改进型天线的实例
5.2 干扰
5.2.1 无用信号的干扰
5.2.2 有用信号的丢失
第六章 滑窗点迹录取
6.1 应答译码器
6.1.1 脉冲检测
6.1.2 框架检测
6.1.3 编码录取
6.2 异步干扰的滤波
6.3 飞机检测和位置测量
6.4 滑窗点迹录取器的不足
第七章 单脉冲点迹录取
7.1 概述
7.2 应答处理
7.2.1 询问模式的监测和距离计数器的启动
7.2.2 脉冲前沿和后沿的检测
7.2.3 框架脉冲检测
7.2.4 编码脉冲位置确认
7.2.5 S模式前导脉冲的检测
7.2.6 脉冲采样
7.2.7 应答参考的选择
7.2.8 应答译码
7.3 应答间处理
7.3.1 预处理
7.3.2 应答间相关处理
7.3.3 原始飞机报告形成
7.4 监视处理
7.4.1 概述
7.4.2 离散编码相关
7.4.3 总联合
7.4.4 总相关
7.4.5 航迹建立
7.4.6 飞机报告更新
7.4.7 典型的性能结果
7.4.8 航迹更新
7.4.9 航迹延续和中止
7.5 虚假飞机处理
7.5.1 虚假飞机测试
7.5.2 航迹状态
7.5.3 反射表面的确定
7.6 应答处理器组成
7.7 与一次雷达飞机报告的点迹合并
第八章 二次雷达性能分析
8.1 二次雷达作用距离
8.2 视距公式
8.3 大气衰减
8.4 大气折射与蒸汽波导
8.5 地面反射对雷达威力图的影响
8.6 应答与检测概率
8.7 发射机脉冲重复询问频率
8.8 一次雷达信号与二次雷达信号的交调
8.9 二次雷达的性能监视
第九章 应答机
9.1 应答机组成及工作过程
9.2 气压高度表原理
9.3 规范文件制定的应答机基本参数
9.3.1 接收机灵敏度
9.3.2 应答机的抑制及其抑制时间
9.3.3 发射功率
9.3.4 应答延迟
9.3.5 双天线装置
9.4 应答机设备基本参数的适应性
9.4.1 应答频率的适应性
9.4.2 发射功率适应性和接收灵敏度的适应性
9.4.3 应答脉冲波形参数的适应性
9.4.4 机载天线方向图的适应性
9.4.5 应答机抑制特性适应性
9.5 应答机性能报告的标记
第十章 S模式
10.1 S模式发展的起源
10.2 询问格式
10.3 应答格式
10.4 校验和地址码
10.5 询问类型
10.5.1 监视询问
10.5.2 通信-A询问
10.5.3 通信-C询问
10.5.4 全呼叫询问
10.5.5 广播询问
10.6 应答类型
10.6.1 监视应答
10.6.2 通信-B应答
10.6.3 通信-D应答
10.6.4 全呼叫应答
10.7 数据链的应用
10.8 S模式在交通警告和防撞系统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二次雷达实例
11.1 S模式单脉冲二次雷达
11.1.1 概述
11.1.2 S-S采用单脉冲技术
11.1.3 S-S具有S模式能力和交互工作模式
11.1.4 S-S主要特点
11.1.5 S-S主要性能指标
11.1.6 S-S系统组成框图及概略工作过程
11.1.7 天线辐射图
11.1.8 BITE机内测试设备
11.1.9 控制面板功能
11.2 单脉冲二次雷达
11.2.1 功能和特点
11.2.2 主要性能指标
11.2.3 雷达的组成及概略工作过程
附录1新技术在二次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附录2利用分布式地基系统对二次雷达S模式数据链接的改进
附录3一种处理二次雷达应答的新方法
附录4缩略语及技术词汇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