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历史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孙宅巍 2005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孙宅巍 2005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孙宅巍 2005

资料大小: 18.9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历史
更新日期: 2023-06-03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澄清   思考   南京   大屠杀   研究

本地下载(40点)  备用下载(40点)

内容简介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作者:孙宅巍
出版时间:2005
内容简介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其研究著作,不外“史”与“论”两大类。属“史”类者,虽可寓论于史,但因着重于对史实的纵向论述,不便深入展开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与争辩。本书则是属“论”的一类由横向展开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它选取有关大屠杀问题研究成熟、社会关注的众多问题,纵横驰骋,进行深入论述。其特点是:广。涉及到南京大屠杀的方方面面,从它与南京保卫战的多重关联,到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空范畴、难民区、规模、性暴力、抗争、幸存者,再到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记忆,凡10篇。深。对一些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论深论透。新。新的资料与新的观点,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最新披露了另外四家参与埋尸的慈善团体,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1—470件,是为迄今为止所收案例最多、最完整的一份记录。本书还收集了有关大屠杀研究的经典资料作为附录,如战后两个军事法庭判决书的有关部分;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有直接关系的各慈善团体埋尸统计表等等。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从论的方面拓展大屠杀研究的最权威、最新颖、最深透之作。
目录
序 一、保卫战篇: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前后相互承接,南京大屠杀自南京保卫战失败而开始,南京保卫战以南京大屠杀发生而终结。但它们之间的关联远不止此。保卫战的壮烈进行,必然遭致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报复;滞留南京的中国军人是南京沦陷时人口的重要构架;被屠杀的中国军人是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中国军人潜入民间,被日军利用为屠杀的借口。 (一)南京保卫战是一次独立的战役 (二)中日双方兵力的投入与损失 (三)保卫战的时空范畴 (四)南京城的失陷不是保卫战失败的标志 (五)保卫战的历史地位 (六)如何看待唐生智“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七)客观分析唐生智对战役失败所应负的责任 (八)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二、原因篇:多视角探讨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事出皆有因,世上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件。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在南京?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规模?此乃由多方面复杂因素所决定。导致侵华日军暴行发生的基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暴和中国军民的正义抵抗;大屠杀发生在南京的直接原因,是首都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唐生智不成功的撤退,使遇难同胞中增加了九万名军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还与某些战场条件及日本军人的复杂心态有关。 (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 (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遭致报复 (四)首都的特殊地位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 (五)九万大军滞留南京的严重后果 (六)日本侵略军的预谋 (七)日军心态与战场环境分析三、范畴篇:对南京大屠杀内容与时空范畴的讨论南京大屠杀具有综合暴行的内涵,决非单指日军的屠杀而言。对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不同界定,直接关系到南京人口、遇难人数的计算。人们通常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范畴界定为自南京城失陷后的6周内,地域范围界定为南京市的12个行政区内;但事实上,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记载,已超越了这一范围,似应适当延伸;如果考虑到施暴部队相同,暴行时间相近、地域相邻等因素,则还存在着一个“大南京”的概念,在这一时空范围内,日军共屠杀中国军民40万人。 (一)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综合暴行的概念 (二)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界定 (三)还是称“南京大屠杀”为好 (四)“大南京”概念四、安全区篇: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历史地位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救助机构。它的存在,在一个特定的恐怖环境中,保护了难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了难民的生活必需,揭露了日军的野蛮暴行,伸张了人类的正义。在事发60多年后的今天,有必要彻底澄清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切误解,客观公正地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一)关于安全区成立的若干史实探析 (二)安全区阻挡不住日军的暴行 (三)安全区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评价五、性暴力篇: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位置与特点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占有重要位置。性暴力是仅次于屠杀暴行的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内容;由于性暴力而被杀的妇女及男子,构成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中令人瞩目的部分;性暴力又是日军暴行中最无法进行辩解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期间性暴力的普遍性、野蛮性与官方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极端野蛮和残忍,完全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暴行。 (一) 性暴力的普遍性 (二) 性暴力的野蛮性 (三)性暴力的官方性 六、规模篇: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根据最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尸体的掩埋与处理,共有慈善团体、市民群众及个人、伪政权及日军部队等四个渠道参与,而有具体埋尸记录或费用支出的慈善团体,又有世界红字会南京分会、世界红字会八卦洲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同善堂、代葬局、顺安善堂、明德慈善堂等八家。“30万人以上”被屠杀的认定,有充分的历史资料支持。不过,在遇难人数的认定上,还需要走出求精、求多、求恒的误区;对尸体处理的交叉统计,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一)沦陷时南京人口的构成 (二)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 (三)有待澄清的埋尸活动相互交叉现象 (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 (五)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过程 (六)“广田电报”不能作为30万人遇难的直接依据 (七)研究遇难人数应走出三个误区七、抗争篇: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中,不仅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悲惨灾难,而且包含着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南京军民在城陷时进行了勇敢的巷战,在屠杀中实行了不屈的反抗,在惨案后坚持了不懈的斗争。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是同一事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城陷后仍有勇敢的抵抗 (二)屠杀中有不屈的抗争 (三)屠杀后有持续的反抗 (四)客观评价与宣传人民的抗争八、幸存者篇:准确界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断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2004年,南京市又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但是,何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定义。广义说,所有当时身在南京、未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者,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狭义说,应当是在南京大屠杀的某一场或某一次屠杀中,被列为或实际成为被屠杀对象,而幸免于难者。目前有些场合,仅将能提供证言的那部分人群认定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词的出现 (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定义 (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多层定位 九、影响篇:多层面透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是值得人们深沉考虑的命题,它使南京人民付出了30万人的生命代价,使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遭到根本的毁坏;但同时,它又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导致了日本军国主义失道寡助,并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 (一)严重破坏南京社会经济 (二)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三)导致日本侵略者失道寡助 (四)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十、记忆篇: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英美记者最早向世界发出快讯,中国报刊发表了对难民的独家采访,西方人士作出了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国共两党对此表现出高度的共识,共同对暴行进行了早期的揭露,对残暴的敌人坚持了顽强的抗争,对暴行规模作出了客观的认定。中国官方与个人、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在不断加深与加强。这一记忆,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新旧政权记忆的一致性,二是官方与个人、社会记忆的一致性。 (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早期传播 (二)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 (三)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附录一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第1—470件)附录二 本书引用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