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建筑 >三十年雁迹泥痕 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
三十年雁迹泥痕 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

三十年雁迹泥痕 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

资料大小: 121.47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建筑
更新日期: 2020-06-22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文选   复合   建筑   十年   中国近代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三十年雁迹泥痕 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三十年雁迹泥痕(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收录了作者三十多年间所著百余篇论文中的58篇。作者通过各种方式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历程之全景,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是有志于从事此项事业的青年学子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书。《三十年雁迹泥痕(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有大量附图,其中多幅历史图照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对建筑原貌的了解:大量由作者本人实地拍摄的照片,则有助于读者认识建筑的现状、了解建筑的价值,从而加深对历史建筑进行研究与保护之意义的认识。《三十年雁迹泥痕(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及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参考价值。《三十年雁迹泥痕(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当地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目录
1985—1995
圆明园“西洋楼”与中国近代建筑史
香港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主义认识
中国基督教堂建筑初探
二十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
关于三峡工程淹没区内万县钟楼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
历史的建筑和发展的城市——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在北京的过去和未来
建筑与历史和环境——复张开济先生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国际交流——写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在中国发行之际
1996—2000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总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译名问题——兼评((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
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
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期之概略
历史建筑改建中的原有部分保护问题——从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工程谈起
论建筑装修之“俄罗斯风”
原财政部印刷局中卫门翻建保护
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工程实践之体验
中国近代铁路客运站房建筑发展概略
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二十世纪上半叶之中国近代建筑
北京琉璃厂文化商业街区改建与历史地段保护
北京东堂修复及院门重建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与北京现代城市建设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
2001—2005
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工作之开展及其问题之应对
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深切怀念汪坦先生
庐山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和研究态度
近代包头:城市与建筑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保护问题
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初考——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乡土建筑研究
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开平碉楼:从迎龙楼到瑞石楼——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再考
贵阳北天主堂建筑考察及其历史研究
澳门与中国近代建筑史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浅谈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写在《建筑史论文集》正式更名(《建筑史》之际
2006—2009
汪坦
张复合
长春历史文化研究与紫线划定
中西文化相互作用下的中国近代居住建筑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基督教堂建筑的特性——中国基督教堂建筑再探
传统承续与外来影响——中国近代建筑的价值
五彩多元:中国近代建筑与文化
石景山钢铁厂历史发展及其近代建筑状况研究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研究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之认识——写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国际合作20年之际
圆明园西洋楼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再论——纪念圆明园罹难148周年
关于工业建筑遗产之我见——兼议无锡北仓门蚕丝仓库的改建
马尾船政局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状保护
2010—2014
注重地方性强调整体感——三亚崖城东关街沿街骑楼建筑立面复原改造方案设计探讨
中国近代居住建筑之发展及特征——结合商用功能的骑楼、骑楼街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状况及前景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势在必行
《华中建筑》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写在纪念《华中建筑》创刊三十周年之际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深化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4)
简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