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建筑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资料大小: 6.96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建筑
更新日期: 2020-07-16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沉降   实例   计算   工程   理论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
出版时间:2005
丛编项: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精)》根据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深基础的特点和要求,在国内外专家研究基础上,结合著者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全面研究了与地基沉降有关的问题,并给出著者若干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地基土的本构关系,地基应力计算和变形分析,群桩效应和超长桩性质,国内外各种沉降计算方法,新的中国国家地基基础规范和大量的工程(如上海金茂大厦、青岛中银大厦等)实测数据及分析结果。书中首次考虑深基坑支护结构作用对超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摩擦桩箱(筏)基础、端承桩(筏)基础等三类基础沉降的影响,并提出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首次提出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方法,斜地层台阶分层总和法,砂土地基上的箱基综合影响系数法等重要创新结果。采用样条函数来分析结构、基础、地基的共同作用。书末提出了沉降计算研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建议。《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精)》可供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高层建筑发展和深基础工程的对策
1.1.1 国外超高层建筑发展和启示
1.1.2 我国高层建筑深基础发展及对策
1.2 基础沉降计算是地基基础工程中的三大难题之
1.3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研究进展和问题
1.3.1 国内外地基沉降计算研究进展
1.3.2 超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沉降计算研究进展
1.3.3 超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研究进展
1.3.4 杨敏等沉降控制设计桩基的方法
1.3.5 超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中的沉降研究进展
1.3.6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计算的数值法研究进展
1.3.7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计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1.4 本书研究工作简介
第二章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计算中软土地基实用模型和计算参数选择
2.1 文克尔地基模型
2.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2.3 分层地基模型
2.4 双参数弹性地基模型
2.4.1 Filonenko—B0rodich双参数模型
2.4.2 Hetenyi双参数模型
2.4.3 Pasternak双参数弹性模型
2.5 层向各向同性体模型
2.6 非线性弹性模型
2.7 基床系数的确定
2.7.1 按静荷载试验结果确定
2.7.2 根据土的变形模量和泊松比推算
2.7.3 由压缩试验结果确定
2.7.4 由经验确定
2.8 土的泊松比和变形模量的确定
2.8.1 土泊松比的确定
2.8.2 土的变形模量的确定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沉降研究中的力学问题
3.1 地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3.1.1 地基自重应力
3.1.2 附加应力
3.2 基础底面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问题
3.2.1 接触压力的分布
3.2.2 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3.2.3 弹性地基与刚性基础的接触问题
3.3 地基应力分布的平面问题
3.3.1 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Flamant解)
3.3.2 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3.3.3 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3.4 地基应力分布的空间问题
3.4.1 荷载作用于地基表面时的应力分布
3.4.2 半无限弹性体体内一般受力问题
3.4.3 桩基应力分布的简化计算
3.5 非均质与各向异性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3.5.1 刚性基底上有限弹性层表面受力问题
3.5.2 双层半无限体表面上一圆面积内作用着均布垂直压力P
3.5.3 三层半无限体表面上一圆面积内作用着均布垂直压力P
3.5.4 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地基
3.5.5 各向异性地基
3.6 本章小结
附录一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附录二半无限体边界面上一般受力问题
第四章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地基变形理论分析
4.1 土的压缩特性和力学指标
4.1.1 土的压缩性概念
4.1.2 压缩曲线和压缩性指标
4.1.3 土的变形模量
4.1.4 土的弹性变形和残余变形
4.1.5 土的天然压密状态和前期固结压力
4.1.6 地基应力与应变关系
4.1.7 弹性模量
4.1.8 土的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
4.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的概念
4.3 地基变形计算的弹性力学方法
4.3.1 柔性荷载下的地基变形计算
4.3.2 刚性基础的沉降
4.3.3 刚性基础的倾斜
4.4 初始沉降量的计算
4.4.1 初始沉降实用计算
4.4.2 计算参数取值问题
4.4.3 塑性区开展较大时初始沉降的修正
4.5 固结沉降量的计算
4.5.1 分层总和法
4.5.2 中国规范推荐的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公式
4.5.3 根据前(先)固结压力计算固结沉降量
4.5.4 考虑侧向变形的固结沉降量的计算
4.6 黏土地基的次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4.7 砂土地基的固结沉降计算
4.8 饱和土地基变形理论方程
4.8.1 Biot固结方程
4.8.2 Terzaghi—Rendulic固结方程
4.8.3 Terzaghi固结方程的求解
4.8.4 Biot固结方程的解
4.9 地基变形的实用数值分析(有限元法)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层建筑箱(筏)形基础沉降计算方法和实例研究
5.1 超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沉降计算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5.1.1 地基补偿性及其箱形基础沉降有关问题
5.1.2 深基坑开挖应力与应变状态
5.1.3 深基坑开挖回弹与再压缩问题
5.1.4 箱基下地基压缩层深度计算
5.1.5 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刚度对地基变形的影响问题
5.2 未考虑深基坑支护结构作用超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沉降计算
5.2.1 规范法计算
5.2.2 修正的分层综合法
5.2.3 叶果罗夫法计算箱基沉降
5.2.4 日本法计算初始沉降
5.3 考虑深基坑支护结构作用的超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沉降计算
5.3.1 超高层建筑箱基础特点
5.3.2 考虑支护结构作用的计算简图
5.3.3 沉降计算地基模型及层状地基样条子域法分析
5.3.4 考虑深基坑支护结构作用的超高层建筑箱基沉降计算方法
5.4 青岛中银大厦箱基沉降有限元计算
5.4.1 工程简况
5.4.2 工程地质概况
5.4.3 基坑支护结构
5.4.4 青岛中银大厦箱基沉降计算的有限元法
5.5 考虑支护结构作用青岛中银大厦箱基沉降计算和经验系数
5.5.1 采用“上段单向压缩+下段分层总和法”计算箱基沉降
5.5.2 采用“上段地基规范法+下段箱基规范法”计算箱基沉降
5.5.3 采用“上段和下段”地基基础规范分层总和法计算箱基沉降
5.5.4 青岛地区沉降经验系数计算
5.5.5 采用作者综合系数法计算箱基沉降
5.6 青岛中银大厦箱基实测沉降结果和分析
5.6.1 实测数据
5.6.2 实测数据分析
5.6.3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分析
5.7 广东国际大厦岩石地基沉降分析
5.7.1 工程概况
5.7.2 工程地质条件
5.7.3 基础沉降实测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附表沉降量观测计算表
第六章 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单桩沉降
6.2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
6.3 单桩沉降计算的经验和简化计算法
6.4“GB50007-2002”中关于桩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6.5 桩基变形允许值
6.6 超长钻孔灌注桩特性和沉降研究
6.7 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研究
6.8 本章小结
附表 桩端注浆、桩侧及桩端注浆和未注浆的超长桩比较表
第七章 空间变刚度等沉降群桩设计新方法
7.1 群桩分析和实测数据中的一般规律和应用依据
7.2 群桩基础设计方法进展
7.3 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及方案
7.4 空间变刚度群桩沉降计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超高层建筑地下墙与摩擦桩箱(筏)基础沉降分析和实例研究
8.1 地下墙仅作深基坑支护结构时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
8.2 地下墙既是支护结构又是地下室外墙的桩箱基础沉降计算方法
8.3 考虑地下墙对桩箱(筏)基作用时的沉降计算有限元子结构法
8.4 超高层建筑结构一地基一基础共同作用
8.5 桩一土共同作用分析
8.6 桩一桩共同作用分析
8.7 上海森茂大厦桩筏基础沉降实测数据及分析结论
8.8 上海金茂大厦的实测沉降值及分析
8.9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矗高层建筑地下墙一端承桩箱(筏)联合基础和岩石地基沉降分析及实例研究
9.1 超高层建筑深基础端承桩沉降计算
9.2 深圳赛格大厦基础沉降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沉降计算研究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