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建筑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资料大小: 13.86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建筑
更新日期: 2020-03-09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及其   应用   中央空调   新技术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05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节能高效,促进环境保护与人类身心健康,中央空调自身发展了一些新技术,而且通过与其他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中央空调技术呈现出更加新颖、精致的特点。本书介绍了目前应用在中央空调领域内的一些新技术,包括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气流组织技术、变风量空调技术、低温送风技术、环境热源热泵技术、电机及驱动技术、冰蓄冷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微生物污染防治技术和空气品质处理技术。不仅阐述了这些新技术的诞生背景及基本理论,而且介绍了这些新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情况,还指出了这些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从事中央空调工作的研发人员与设计人员可通过本书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要点,并能结合本职工作加以创造性地应用。本书可作为制冷空调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或专题讲座教材。本书还可用于中央空调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本书目录1 制冷原理111 制冷剂及其替代2111 制冷剂的种类和符号表示2112 选择制冷剂的原则3113 ODP和GWP4114 制冷剂替代612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循环12121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理论循环12122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实际循环22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25131 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251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281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一般特点34134 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方法35参考文献372 空调原理3921 湿空气的性质与焓湿图39211 湿空气的组成及基本状态参数39212 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4322 空调房间热、湿负荷与送风量的确定5122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51222 空调房间热、湿负荷的计算53223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57224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5923 空气调节系统60231 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60232 集中式空调系统6123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7324 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76241 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6242 室内冷(热)、湿负荷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925 空气热湿处理及净化处理设备82251 喷水室82252 表面式热交换器85253 空气加湿处理设备86254 空气减湿处理设备88255 空气过滤器90256 空气的除臭和离子化92参考文献933 传热学基本理论9531 概述95311 传热学研究对象及其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953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95313 传热问题的能量守恒9732 导热98321 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98322 通过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101323 通过肋片的导热102324 非稳定导热的基本概念10533 对流换热106331 对流换热概述106332 相似原理和准则关系式109333 强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1334 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5335 凝结换热及其表面传热系数计算116336 沸腾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834 辐射换热1203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2034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21343 角系数和黑体间辐射换热124344 灰体间的辐射换热125345 气体辐射12635 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计算127351 复合换热127352 传热过程及其计算128353 热换器的型式及其平均温差130354 换热器的热计算133355 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13436 传质过程135361 分子扩散传质135362 对流传质136363 传热与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138参考文献1394 智能控制基本理论14041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140411 智能控制理论发展概述140412 智能控制理论的定义141413 常用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在空调控制中的应用概述14142 模糊控制理论146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定义146422 模糊算法及控制14842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实现150424 模糊控制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15043 神经网络控制153431 神经网络原理及概述153432 前向神经网络154433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15744 专家系统159441 专家系统原理159442 专家系统的组成160443 专家系统的设计16145 遗传进化算化162451 遗传进化算法的原理162452 标准遗传进化算法的实现163453 进化模糊控制器的实现16446 混沌系统及分形165461 混纯系统的定义及行为165462 分形的定义166463 混沌系统的控制及算法168参考文献1695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151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及其发展171511 制冷方法与原理172512 制冷剂173513 制冷空调的节能173514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4515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类型18152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几个关键技术186521 容量控制原理187522 容量控制194523 回油控制技术195524 噪声控制技术206525 网络控制技术2105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实例222531 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布置方式及设备选型222532 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室外机房布置222533 新风供应方式224534 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方式224535 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与常规系统经济技术指标比较224536 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特点及应用225参考文献2256 气流组织技术22661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与评价226611 概述226612 对温度梯度的要求226613 对工作区风速的要求226614 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227615 通风效率Ev227616 空气年龄228617 换气效率22862 送风口的空气射流229621 等温自由射流229622 非等温自由射流230623 受限射流231624 平行射流232625 旋转射流232626 送风口型式23363 回风口的空气汇流235631 空气汇流235632 回风口型式23664 气流组织形式236641 混合式气流组织236642 置换式气流组织238643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239644 局部式气流组织24065 气流组织的设计240651 概述240652 侧送风的设计计算240653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243654 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243655 置换通风的气流组织设计245656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的设计24966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应用252661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作用252662 室内气流的数值模拟方法253663 两种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实例256参考文献2597 变风量空调技术26171 概述26172 变风量空调系统组成262721 变风量系统的主要形式262722 变风量末端装置26373 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266731 室内温度控制266732 新风量控制270733 室内正压控制273734 送风温度控制27374 变风量系统的应用274741 变风量系统的应用配置275742 变风量系统应用中注意的问题276参考文献2778 低温送风技术27981 低温送风系统概述279811 低温送风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279812 低温送风系统的分类28082 低温送风的特点及适用条件280821 低温送风的优点280822 局限性283823 适用场所28483 低温送风系统的构成284831 冷却盘管284832 风机286833 风管288834 末端扩散设备29284 低温送风系统设计296841 低温送风系统设计步骤296842 设计实例分析298参考文献3059 环境热源热泵技术30791 概述307911 热泵与建筑空调节能及环境307912 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应用的背景与条件308913 热泵的热力学循环与能量利用系数30992 热泵的热源311921 热泵的热源及其分类311922 环境热源312923 排热热源31493 热泵系统的分类及经济性指标316931 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分类316932 空气源热泵316933 水源热泵318934 地源热泵319935 热泵的热力经济性指标31994 热泵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320941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320942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322943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24944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32695 热泵系统的节能技术328951 热泵空调器的变频技术328952 热泵的建筑余热和空调系统余热的热回收技术329953 热泵式太阳能热水设备33096 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0961 热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330962 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1参考文献33310 电机及驱动技术335101 电力电子器件概述3351011 基本变频调速系统3351012 制冷系统中常用电力电子器件3361013 常用电力电子控制器件DSP346102 电机控制中脉宽调制技术概述3491021 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3491022 正弦PWM技术3501023 优化PWM技术3531024 随机PWM技术3541025 PWM控制中的死区补偿方法354103 异步电动机及驱动3551031 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原理3551032 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及实现357104 永磁电动机及驱动3601041 永磁电动机控制基础3611042 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366105 开关磁阻电机及驱动3691051 开关磁阻电机3691052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及控制374参考文献37811 冰蓄冷技术379111 蓄冷技术的应用背景与经济性分析3791111 蓄冷技术的发展概况3791112 蓄冷空调的发展阶段3801113 蓄冷空调的基本原理3811114 蓄冷空调经剂性分析382112 空调蓄冷方式选择384113 冰蓄冷空调技术3851131 基本定义3851132 冰蓄冷设备3861133 冰蓄冷空调系统392113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与自动控制394114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395115 冰蓄冷空调工程实例3981151 工程简介3981152 蓄冰方案3991153 设备选型4001154 系统测试400参考文献40112 楼宇自动化技术402121 智能建筑概论4021211 智能建筑的定义4021212 智能建筑的组成4031213 智能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08122 楼宇自动化系统4091221 楼宇自控系统的结构组成4101222 楼宇自控系统的功能简介4111223 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网络技术416123 某BAS系统控制方案4211231 工程概况4211232 控制方案422参考文献42313 微生物污染防治技术425131 微生物污染分类与常用微生物污染消除方法4251311 微生物污染分类4251312 微生物污染的常用消除方法4261313 空调系统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必要性430132 防治SARS时期空调系统的应急措施4311321 不同空调方式的应对办法4311322 其他相关措施433133 对今后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41331 室内环境控制需考虑的因素4341332 目前空调方式的评价4351333 对未来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6134 空调制造业对微生物污染的防治策略441134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4411342 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4421343 空调产品防治生物污染研发工作的几点建议448参考文献44814 空气品质处理技术45014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物4501411 悬浮颗粒物4501412 气体态污染物451142 纤维过滤技术4521421 纤维过滤过程与过滤机理4521422 纤维过滤器的性能4531423 影响过滤效率的主要因素4541424 纤维过滤器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5143 静电过滤技术4551431 静电过滤原理4551432 影响过滤效率的因素4561433 静电过滤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7144 吸附技术457144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4571442 影响气体吸附效果的因素4601443 吸附原理4601444 吸附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1145 光催化技术4611451 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原理4621452 气-固相光催化反应过程4621453 影响光催化净化的主要因素4621454 光催化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4146 负离子技术4651461 负离子与人体健康4651462 负离子的空气净化原理4661463 负离子发生技术4671464 负离子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7147 臭氧技术4681471 臭氧净化与人体健康4681472 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4681473 臭氧发生技术4681474 臭氧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9148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4701481 低温等离子体的空气净化原理4701482 低温等离子体的发生技术470148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71149 组合技术4721491 光催化与吸附技术的组合4721492 光催化与臭氧技术的组合4721493 光催化与化学催化技术的组合472参考文献473"
目录
1制冷原理1
11制冷剂及其替代2
111制冷剂的种类和符号表示2
112选择制冷剂的原则3
113ODP和GWP4
114制冷剂替代6
12单级压缩蒸气制冷循环12
121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理论循环12
122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实际循环22
1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25
131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25
13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28
13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一般特点34
134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方法35
参考文献37
2空调原理39
21湿空气的性质与焓湿图39
211湿空气的组成及基本状态参数39
212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43
22空调房间热.湿负荷与送风量的确定51
221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51
222空调房间热.湿负荷的计算53
223空调房间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57
224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59
23空气调节系统60
231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60
232集中式空调系统61
233风机盘管空调系统73
24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76
241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6
242室内冷(热).湿负荷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9
25空气热湿处理及净化处理设备82
251喷水室82
252表面式热交换器85
253空气加湿处理设备86
254空气减湿处理设备88
255空气过滤器90
256空气的除臭和离子化92
参考文献93
3传热学基本理论95
31概述95
311传热学研究对象及其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95
3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95
313传热问题的能量守恒97
32导热98
32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98
322通过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101
323通过肋片的导热102
324非稳定导热的基本概念105
33对流换热106
331对流换热概述106
332相似原理和准则关系式109
333强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1
334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5
335凝结换热及其表面传热系数计算116
336沸腾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8
34辐射换热120
34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20
342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21
343角系数和黑体间辐射换热124
344灰体间的辐射换热125
345气体辐射126
35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计算127
351复合换热127
352传热过程及其计算128
353热换器的型式及其平均温差130
354换热器的热计算133
355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134
36传质过程135
361分子扩散传质135
362对流传质136
363传热与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138
参考文献139
4智能控制基本理论140
41智能控制理论概述140
411智能控制理论发展概述140
412智能控制理论的定义141
413常用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在空调控制中的应用概述141
42模糊控制理论146
421模糊控制的基本定义146
422模糊算法及控制148
423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实现150
424模糊控制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150
43神经网络控制153
431神经网络原理及概述153
432前向神经网络154
433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157
44专家系统159
441专家系统原理159
442专家系统的组成160
443专家系统的设计161
45遗传进化算化162
451遗传进化算法的原理162
452标准遗传进化算法的实现163
453进化模糊控制器的实现164
46混沌系统及分形165
461混纯系统的定义及行为165
462分形的定义166
463混沌系统的控制及算法168
参考文献169
5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1
51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及其发展171
511制冷方法与原理172
512制冷剂173
513制冷空调的节能173
514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4
515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类型181
52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几个关键技术186
521容量控制原理187
522容量控制194
523回油控制技术195
524噪声控制技术206
525网络控制技术210
53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实例222
531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布置方式及设备选型222
532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室外机房布置222
533新风供应方式224
534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控制方式224
535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与常规系统经济技术指标比较224
536SMV多联体中央空调系统特点及应用225
参考文献225
6气流组织技术226
61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与评价226
611概述226
612对温度梯度的要求226
613对工作区风速的要求226
614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227
615通风效率Ev227
616空气年龄228
617换气效率228
62送风口的空气射流229
621等温自由射流229
622非等温自由射流230
623受限射流231
624平行射流232
625旋转射流232
626送风口型式233
63回风口的空气汇流235
631空气汇流235
632回风口型式236
64气流组织形式236
641混合式气流组织236
642置换式气流组织238
643单向流式气流组织239
644局部式气流组织240
65气流组织的设计240
651概述240
652侧送风的设计计算240
653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243
654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243
655置换通风的气流组织设计245
656单向流式气流组织的设计249
66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应用252
661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作用252
662室内气流的数值模拟方法253
663两种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实例256
参考文献259
7变风量空调技术261
71概述261
72变风量空调系统组成262
721变风量系统的主要形式262
722变风量末端装置263
73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266
731室内温度控制266
732新风量控制270
733室内正压控制273
734送风温度控制273
74变风量系统的应用274
741变风量系统的应用配置275
742变风量系统应用中注意的问题276
参考文献277
8低温送风技术279
81低温送风系统概述279
811低温送风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279
812低温送风系统的分类280
82低温送风的特点及适用条件280
821低温送风的优点280
822局限性283
823适用场所284
83低温送风系统的构成284
831冷却盘管284
832风机286
833风管288
834末端扩散设备292
84低温送风系统设计296
841低温送风系统设计步骤296
842设计实例分析298
参考文献305
9环境热源热泵技术307
91概述307
911热泵与建筑空调节能及环境307
912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应用的背景与条件308
913热泵的热力学循环与能量利用系数309
92热泵的热源311
921热泵的热源及其分类311
922环境热源312
923排热热源314
93热泵系统的分类及经济性指标316
931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分类316
932空气源热泵316
933水源热泵318
934地源热泵319
935热泵的热力经济性指标319
94热泵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320
941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320
942水环热泵空调系统322
943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24
944地源热泵空调系统326
95热泵系统的节能技术328
951热泵空调器的变频技术328
952热泵的建筑余热和空调系统余热的热回收技术329
953热泵式太阳能热水设备330
96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0
961热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330
962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1
参考文献333
10电机及驱动技术335
101电力电子器件概述335
1011基本变频调速系统335
1012制冷系统中常用电力电子器件336
1013常用电力电子控制器件DSP346
102电机控制中脉宽调制技术概述349
1021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349
1022正弦PWM技术350
1023优化PWM技术353
1024随机PWM技术354
1025PWM控制中的死区补偿方法354
103异步电动机及驱动355
1031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原理355
1032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及实现357
104永磁电动机及驱动360
1041永磁电动机控制基础361
1042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366
105开关磁阻电机及驱动369
1051开关磁阻电机369
1052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及控制374
参考文献378
11冰蓄冷技术379
111蓄冷技术的应用背景与经济性分析379
1111蓄冷技术的发展概况379
1112蓄冷空调的发展阶段380
1113蓄冷空调的基本原理381
1114蓄冷空调经剂性分析382
112空调蓄冷方式选择384
113冰蓄冷空调技术385
1131基本定义385
1132冰蓄冷设备386
1133冰蓄冷空调系统392
1134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与自动控制394
114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395
115冰蓄冷空调工程实例398
1151工程简介398
1152蓄冰方案399
1153设备选型400
1154系统测试400
参考文献401
12楼宇自动化技术402
121智能建筑概论402
1211智能建筑的定义402
1212智能建筑的组成403
1213智能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08
122楼宇自动化系统409
1221楼宇自控系统的结构组成410
1222楼宇自控系统的功能简介411
1223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网络技术416
123某BAS系统控制方案421
1231工程概况421
1232控制方案422
参考文献423
13微生物污染防治技术425
131微生物污染分类与常用微生物污染消除方法425
1311微生物污染分类425
1312微生物污染的常用消除方法426
1313空调系统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必要性430
132防治SARS时期空调系统的应急措施431
1321不同空调方式的应对办法431
1322其他相关措施433
133对今后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4
1331室内环境控制需考虑的因素434
1332目前空调方式的评价435
1333对未来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6
134空调制造业对微生物污染的防治策略441
1341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441
1342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442
1343空调产品防治生物污染研发工作的几点建议448
参考文献448
14空气品质处理技术450
141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物450
1411悬浮颗粒物450
1412气体态污染物451
142纤维过滤技术452
1421纤维过滤过程与过滤机理452
1422纤维过滤器的性能453
1423影响过滤效率的主要因素454
1424纤维过滤器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5
143静电过滤技术455
1431静电过滤原理455
1432影响过滤效率的因素456
1433静电过滤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7
144吸附技术457
1441吸附过程与吸附剂457
1442影响气体吸附效果的因素460
1443吸附原理460
1444吸附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1
145光催化技术461
1451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原理462
1452气-固相光催化反应过程462
1453影响光催化净化的主要因素462
1454光催化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4
146负离子技术465
1461负离子与人体健康465
1462负离子的空气净化原理466
1463负离子发生技术467
1464负离子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7
147臭氧技术468
1471臭氧净化与人体健康468
1472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468
1473臭氧发生技术468
1474臭氧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9
148低温等离子体技术470
1481低温等离子体的空气净化原理470
1482低温等离子体的发生技术470
148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71
149组合技术472
1491光催化与吸附技术的组合472
1492光催化与臭氧技术的组合472
1493光催化与化学催化技术的组合472
参考文献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