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建筑 >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
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

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

资料大小: 20.83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建筑
更新日期: 2020-04-01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场所   当代   表达   应用   安娜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新形成的场所空间似乎总缺乏一定吸引力,这使人们意识到对于场所空间氛围营造的价值。在当代,场所作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其中材料正是构成场所的要素之一,因此材料问题被纳入场所研究体系中,人们不断地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以材料的“地点”与“时间”因素作为研究切人点,通过分析影响场所氛围形成的条件因子,辅以现象学理论说明在“地点”与“时间”因素影响下材料应用对于场所表达的重要性。在“地点性”层面,《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从材料本体表达以及建造方式角度进行阐述说明;在“时间性”层面,《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从即时性与持久性角度揭示材料的自身演化、光与材料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影响对场所感塑造的作用与意义。《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最后结合对国内外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策略,并对未来材料与场所关联性发展进行展望。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既是实践性问题,又是观念性问题,研究方法上的特征体现为实践性、理论性与历史性的综合,具体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进行论证求解。《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引入地点、时间因素作为材料与场所关联性研究的出发点,深化建筑学科研究内涵;对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应用策略与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现状,结合应用策略与方法对当代建筑操作形成评价与指导。《当代建筑材料应用与场所表达关联性研究》通过对材料应用的研究,营造具有积极意义的场所氛围,同时赋予场所一定的自然文化内涵。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材料在地点与时间维度下的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径
1.7 本书内容概述
1.8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材料与场所的关联内涵
2.1 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
2.1.1 材料的本性
2.1.2 材料的真实性
2.2 与材料相关的理论体系
2.2.1 古代东西方建筑的材料应用体系
2.2.2 森佩尔的材料理论影响
2.2.3 《建构文化研究》中材料连接的内涵与外延
2.3 场所理论中材料的作用
2.3.1 场所的影响因素
2.3.2 场所、材料与现象学
2.4 材料在地点、时间因素影响下与场所的关联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的地点性与场所的关联体现
3.1 传统材料的应用
3.1.1 感官知觉
3.1.2 色彩饰面
3.1.3 地域特征
3.2 “新材料”的应用和介入
3.2.1 对比强化
3.2.2 消隐融合
3.2.3 解构创新
3.3 置于场地的建构表达
3.3.1 建构体验
3。3.2 技术伦理
3.3.3 人文尺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影响下的材料演化对场所表达的影响
4.1 自然作用下的界面演化
4.1.1 知觉体验
4.1.2 环境融合
4.1.3 方位感知
4.2 材料演化与空间的互动
4.2.1 光影变幻
4.2.2 “活化”材料
4.3 材料的即时性转变
4.3.1 轻重转换
4.3.2 瞬时连续
4.3.3 图像呈现
4.4 人为因素作用下的行为场所
4.4.1 接触使用
4.4.2 活动路径
4.4.3 既有改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子场所表达的材料应用策略与实例论证
5.1 操作策略
5.1.1 系统统筹
5.1.2 表皮处理
5.1.3 技艺传承
5.1.4 氛围营造
5.2 实例调研
5.2.1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5.2.2 云南丽江玉湖完小
5.2.3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
5.2.4 山东古镇更新
5.3 当前中国建筑设计现状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6.1 材料与场所关联性之于当代意义与展望
6.2 尾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