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综合书籍 >托夫勒世纪经典 未来的冲击 (美)托夫勒 著,蔡伸章 译
托夫勒世纪经典 未来的冲击 (美)托夫勒 著,蔡伸章 译

托夫勒世纪经典 未来的冲击 (美)托夫勒 著,蔡伸章 译

资料大小: 26.54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综合书籍
更新日期: 2023-05-16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冲击   未来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未来的冲击
作 者: (美)托夫勒 著,蔡伸章 译
出版时间: 2006
内容简介
  简介:《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大麻烟,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应该想想自身是否也会遭遇未来冲击的问题。发达国家今日所面临的危机,乃是过去盲目、单向发展科技所致。因此,倘若我们能借鉴其中,计划性地去发展全面和谐的社会,则不仅可以减少许多西方过去所遭遇的危机,而且即使我们经济起飞到达先进阶段,也可克服许多未来冲击的危机。作者简介: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编辑推荐:《第三次浪潮》作者奠定声名之作,全球畅销700余万册,名列社科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爆炸性的……辉煌的论述。 ——《华尔街日报》汇集理念、解释、有建设性的建议……确实是发人深醒的、有趣的、鼓舞人心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我所知道的关于我们时代的最佳著作……在近20年我所读过的书籍中,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最大!——法国《费加罗报》托夫勒带来的冲击波席卷整个西方社会。——英国《每日快报》书摘:前言本书旨在阐述:当人类被变动袭击时,他们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旨在指出我们如何适应——或无法适应——未来的种种情况。过去,谈论未来的书籍,已为数不少。然而,大部分却是危言耸听之语。相反地,本书则侧重于“轻松层面”,探讨与未来人类有关的种种问题。此外,本书也涉及到我们迈向未来所可能经历的种种步骤,探讨日常生活的种种事务——我们购买及丢弃的产品、进出的场所、任职的企业以及生活中加速穿梭的人潮等。同时,本书也探索未来的友谊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再如新奇的亚文化、生活方式,乃至于政治、游乐场所一直到跳伞及男女性关系等,都是本书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题材。而形成的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本书所反映的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的最主要因素是汹涌万丈的变动浪潮。今天,这种变动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倾覆我们的组织,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动摇我们的根基。变动是未来侵扰人们生活的~种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来研究它——不仅从历史的广大视角对它加以透视,更重要的,是从个人实际生活的经验中去探索。支配这个时代的最主要动力,乃是变动的加速。这种加速的推进力在个人、心理及社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以下各章中,作者将发扬拓荒者的精神,首次系统性地探索这些加速力的影响。在此,我要郑重呼吁,除非人类能尽快学习如何控制个人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变动,否则注定要面临集体适应崩溃的危机。1965年,我在《地平线》(Horizon)杂志的一篇论文中,首先创造了“ 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词,以表示我们在短期内遭受的巨幅变动及所遭受的震撼性压力及困惑。在这个概念驱使之下,之后我花费了5年时间,访问几十家大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及政府机构,阅读无数的论文及科学报道,并和数百位专家会面,与他们商讨有关种种变动、对应行为及未来的诸多问题。诺贝尔奖得主、嬉皮士、精神病理学家、医生、企业家、未来学专家、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皆坦陈他们对变动的顾虑,对人类适应问题的操心以及对未来的恐惧等。由这些经验,我获得了两种不乐观的结论。第一,很明显的,未来的冲击已不是一种长期的潜伏性危机,而是为数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苦的一种病症。此种心理及生理病状可以用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专门术语来描述;这是变动的疾病。第二,令我惊骇不已的是,一般人对适应性的问题居然茫无所知,不管是那些引起社会变动的人,或处心积虑在应对变动的人都如此。慷慨激昂的知识分子高谈着所谓“应对变动而教育”或“应对未来而准备”,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应变方法。虽然我们身处于空前的巨变环境里,我们却仍然没有任何应变之道。对于某些个人及集团对变动所表现的非理性抗拒,我们的心理学家及政治家,也同样地感到困惑不已。想重组各部门的公司领导,想引进新教学方法的教育专家,想协调都市种族问题的市长……几乎都遭遇了这种盲目的抗拒。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得极少。此外,为什么某些人渴求着,甚至像着魔般地要求变动,忙不迭地在创造变动,而另外~些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呢?这些原因,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事实上,除非我们能够寻求一套适当的适应理论,否则根本无从解答这些问题。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一般人应对未来。我在书中特别指出了应对未来的种种方法,以帮助一般人更有效地应对个人及社会的变动。同时,我还特别提醒一个极为重要,但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过去有关变动影响的研究,几乎都着重在变动的目标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变动的速率。在本书里,我不遗余力地阐述了变动速率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变动方向,而就重要性而言,变动速率有时甚至超过变动方向。除非我们看清楚了这个事实,否则将无法了解适应性的真正含义。要界定变动的“内涵”,绝不可忽略变动速率本身的影响力。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在他广受称誉的文化差距理论(theorv ofcultural lag)中指出,社会压力是由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平衡的变动率所导致的。未来冲击的概念,即由此而产生的适应理论,则强调不仅各个不同层面的变动率须取得平衡,即使环境变动的步调与个人反应的有限步调之间,也必须取得平衡。事实上,未来的冲击即源于这两者问日甚一日的差距。本书的宗旨不仅要提供一种理论,更要进~步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法。一般人往往研究过去以阐明现在,而我则把时间的鉴戒倒转过来,深信对未来的合理探索也可为现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借鉴。倘若我们不把未来当做~种习惯性工具而善加运用,则将更难把握个人及社会的问题。在以下各章里,我将谨慎运用这种工具,以证明其是可行的。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本书自开篇就有意以一种微妙而意味深长的方式来改变读者。读者往下看,也应当可以发现,要成功应对急速的变动,对未来必须采取一种新的观点,必须敏锐地认清它在现在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即针对这一点,刻意提高读者的未来意识。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若能在现实中去思考、探索及预想未来的种种问题,则作者的苦心便算收到效果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有必要交代清楚。其一便是事实的失效问题。每一个资深的新闻记者都会有这种经验——他分秒必争地报道更新速度极快的新闻,但在报道尚未见报之前,这个新闻本身却已变化了。而今天,整个世界便是一则更新速度极快的新闻。一本长年撰写的书籍,在其研究、撰写与出版之间的一段期间内,不可避免地,将会发生许多变化。在这段期间, A大学的某教授可能转到B大学任教,身居x职位的某政治家可能转到Y职位。我虽然尽量谨慎地根据最新的资料来撰写《未来的冲击》,但是,不可避免地,书中某些事实也已过时了(其他许多书籍当然也有类似的情形,只是一般作者不愿去谈论而已)。而这种资料的过时性正足以证明,本书所强调的变动的急速性。一般作者已越来越难以配合事实了。我们目前尚无法在 “真正的时间”内,思考、研究、撰写及出版。因此,读者应该多注意主题,而不必斤斤计较于细节。另外要交代清楚的一点是,有关动词“将”(will)字的问题。一个严肃的未来学者是不会随口“预言”的。只有电视里的预言家及报纸上的占星师才能如此神通广大。一个对预测的复杂性一知半解的人,是不可能绝对地认识未来的。因此,有关未来的每一个陈述,都必须伴随着一连串的限定语,比如,“倘使”、“而”、“但是”、“在另一方面”等等。但是,倘若把每一个适当的限定语统统塞进本书的话,那么读者的脑海里可能要堆满了“ 或许……或许”之类的字眼。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我才毫不犹豫采用直率的字眼,深信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了解这种写作风格上的问题。当读到“将” 字的时候,读者可以把它看成,前面还有“可能地”或“我以为”之类的限定语。同样地,所有用来指明未来事件的日期,也需要读者用点脑筋来判断。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无法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就绝口不谈未来。当有“确定无误的资料”时,我们固然不应该错失良机,但即使缺乏这些资料,一个负责的作家——或是科学家——也有权利及责任,根据其他证据,包括印象式或传闻的资料以及消息灵通人士的意见在内,进行判断。我本人便是本着这个原则撰写本书,并愿为此负责。在探讨未来的问题时,运用适度的想象力及洞察力,远比预测得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更为重要,至少,就眼前的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如此。具有广大用途的理论并不一定是“确定”的。有时,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用处。中世纪制图家所绘制出来的世界地图错误百出,在地球全部地表皆已被绘制成图的今天,那些错误百出的地图几乎变成了笑柄。但是,如果少了这些笑柄,过去伟大的探险家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倘若没有古人以极其有限的证据,在纸上绘出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的话,我们今天也不会有这种更完美、更准确的地图。我们探测未来的人正像古代的这些制图者一样。而事实上,我便是本着这种精神提出未来冲击的概念及适应范围的理论。这不是最后的定论,而是对加速的推进力所创造的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新事实,作首次的逼近估算。
收起
作者简介
  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