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美)梅尔文·P·莱弗勒
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美)梅尔文·P·莱弗勒

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美)梅尔文·P·莱弗勒

资料大小: 32.86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历史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冷战   人心   苏联   美国   梅尔文

本地下载(40点)  备用下载(40点)

内容简介
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作 者: (美)梅尔文·P·莱弗勒 著 , Melvyn P. Leffler,孙闵欣 廖蔚莹 朱正 王敏 钟远 译,孙闵欣 校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晾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著名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弗勒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在《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莱弗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弗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附庸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还是任由自己深陷似乎周而复始的敌对怪圈。尽管历经僵局与失败,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布什,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终于还是摆脱了曾束缚各自前任的政策方针与思维定势。莱弗勒用细致的分析展示了两极世界的格局如何重构而成,以及在历经数十年的对峙之后这一胜利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更是为整个世界涤荡了冷战的阴霾。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冷战的发端,1945—1948:斯大林与杜鲁门
 革命者斯大林
 二战中的斯大林
 杜鲁门
 斯大林与杜鲁门
 国际性政治混乱
 国内政治
 同盟国与附庸国
 意识形态、个性特点与国际体系
第二章 和平的机会,1953—1954:马林科夫与艾森豪威尔
 斯大林之死
 艾森豪威尔的反应
 克里姆林宫中的动乱
 和平的机会?
 军备控制,德国和印度支那
 恐惧与权力
第三章 躲过大决战,1962—1965:赫鲁晓夫,肯尼迪与约翰逊
 千钧一发
 赫鲁晓夫的退让
 肯尼迪等待时机
 给和平一个机会
 崭新的开始与唐突的收场
 约翰逊的痛苦与选择
 从大决战回到冷战
第四章 缓和政策的远去,1975—1980:勃列日涅夫和卡特
 勃列日涅夫与缓和政策
 华盛顿的新面孔,莫斯科的老面孔
 附庸国、霸权国和同盟国
 中国牌
 伊朗和阿富汗
 维也纳峰会
 尼加拉瓜和阿富汗
 缓和期的结束
第五章 冷战的终结,1985—1990:戈尔巴乔夫,里根和布什
 美利坚的清晨
 莫斯科的黄昏
 军备裁减
 撤军
 新思维,旧思维
 柏林墙的倒塌
 东西德的合并
 戈尔巴乔夫、里根和布什
 结语
 参考书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