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电图学 第二版 上卷 陈清启 主编 2012年版
心电图学 第二版 上卷 陈清启 主编 2012年版

心电图学 第二版 上卷 陈清启 主编 2012年版

资料大小: 742.22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心电图   主编   第二   上卷   陈清启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心电图学 第二版 上卷
作者: 陈清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陈清启教授组织国内30多位著名心电图学专家编著,在2002年第1版基础之上,大幅度增加和修改了内容,从7篇53章,增加到8篇77章,文字由之前的170万字增加到300万字,系统的讲解心电图学以及所属分支,是临床医师学习心电图学和临床应用心电图诊断的最全面和权威的参考书。本书理论结合实际、基础结合临床,阅读后既可提高读者心电图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读者掌握临床心电图诊断的能力,有利于在临床医师中实施心电图学的普及与提高。适合于内科医师、儿科医师、心脏内外科医师、急诊科医师、保健科医师、心电学技术人员、医学生和其他有志于提高心电图学知识和心电图诊断技术水平的医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一篇 心电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心脏解剖生理学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
第二节 心脏传导组织的胚胎发育
第三节 先天异常的心脏传导系统解剖
第四节 心脏的生理
第二章 心脏电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二节 心肌细胞及其电活动类型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第四节 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因素
第五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第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
第七节 电解质对心电生理的影响
第三章 心电图发生的原理
第一节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
第二节 心脏的除极与复极
第三节 电偶学说及容积导电的概念
第四节 心肌细胞的不应期
第五节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第四章 心电向量和心电向量图
第一节 心电向量基本概念
第二节 心电向量的导联体系
  第三节 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
   第四节 心电向量图分析、诊断及报告
   第五节 正常成人心电向量图
第六节 常见异常心电向量图
第五章 心电图导联
第一节 常用导联
第二节 不常用导联
第六章 心电轴和心室复极差力
第一节 心电轴
第二节 心室复极差力
第七章 心电图仪器
第一节 单导联心电图机简介
第二节 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
第三节 动态心电图仪
第四节 运动平板
第五节 心电图机常见故障
第八章 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伪差
第一节 心电图记录纸的划线与定标
第二节 心电图测量
第三节 正常心电图各波、间期的形态、时间及电压
附:心电图正常值更新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波形
第五节 心电图各波、间期的正常变异
第六节 心电图常见伪差
第七节 影响心电图波形的生理因素
第八节 影响心电图的技术因素
第九章 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常规及报告规范
第一节 常规心电图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
第三节 临床心电生理
第四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第五节 起搏心电图
第六节 心率变异性
第七节 心室晚电位
第八节 T波电交替
第九节 直立倾斜试验
第十节 食道心房调搏
第十一节 心电图药物试验
第十二节 远程检测心电图
第十三节 心电图报告格式和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化建议(草案)
第二篇 常见心脏疾病的心电图
第十章 心房、心室扩大与肥厚
第一节 心房肥厚与扩大
第二节 心室肥厚与扩大??
第十一章 心肌缺血
第一节 冠状动脉解剖与冠状循环?
第二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理生理?
第三节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第十二章 心肌梗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原理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及其演变分期
第四节 心肌梗死深度及范围判断
第五节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第六节 不同部位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诊断
第七节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作用变化
第八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型及对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改变的新认识
第九节 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第十节 多发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第十一节 复发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第十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
第十三节 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
第十四节 心肌梗死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诊断
第十五节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
第十六节 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新认识
第十七节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第十八节 再灌注后获益的心电图变化
第十九节 心电图判断梗死的相关冠脉
第二十节 心肌梗死心电图与临床
第十三章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和心脏肿瘤
第二节 心肌炎
第三节 心肌病
第四节 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第五节 心脏肿瘤
第十四章 心肌损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心肌损害病因及其心电图改变
第十五章 先天性心脏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房间隔缺损
第三节 室间隔缺损
第四节 肺动脉瓣狭窄
第五节 动脉导管未闭
第六节 法乐四联症
第七节 右位心
第八节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第九节 先天性三尖瓣异常
第十节 主动脉瓣膜或主动脉瓣下狭窄
第十一节 其他先天性心脏病
第十二节 原发传导系统退化症
第十三节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第十六章其他心脏疾病
第一节 风湿性心脏病
第二节 肺原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
第四节 心内膜炎
第五节 二尖瓣脱垂
第十七章全身性疾病的心电图改变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心电图改变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心电图改变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心电图改变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心电图改变
第六节 肌肉疾病与心电图改变
第七节 中毒性疾病心电图改变
第八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十八章 老年心电图
第一节 老年人心电图研究概况
第二节 老年人心血管增龄性变化
第三节 老年心电图表现
第十九章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
  第一节 药物影响的心电图改变
   第二节 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改变
第二十章麻醉、低温时的心电图改变
第一节 围手术期麻醉药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麻醉期间非麻醉药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低温麻醉时的心电图变化
第二十一章心搏骤停及心肺复苏术中的心电图改变
第一节 心搏骤停(猝死)先兆的心电图改变
第二节 心搏骤停时的心电图改变
第三节 心肺复苏过程中伴发的心律失常
第二十二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心电图表现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有效性心电图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
第二十三章 心脏血管手术及创伤时的心电图表现
第一节 心脏外伤时的心电图表现
第二节 心脏血管手术并发心律失常
第三节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旋磨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第五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第六节 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第七节 心脏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第八节 心脏导管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
第二十四章 心脏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
第一节 X综合征
第二节 SⅠSⅡSⅢ综合征
第三节 两点半综合征
第五节 早期复极综合征
第六节 心肌震荡综合征
第七节 加速传导综合征(短P-R综合征)
第八节 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征
第九节 阿—斯综合征
第十节 慢—快综合征
第十一节 快—慢综合征
第十二节 运动员心脏综合征
第十三节 单纯T波倒置综合征
第十四节 孤立负性T波综合征
第十五节 长 Q-T综合征(见第41章)
第十六节 短Q-T综合征(见第41章)
第十七节 β-受体亢进综合征
第十八节 心神经官能症
第十九节 直背综合征
第二十节 复极延缓综合征
第二十一节 颈动脉窦综合征心肌损伤综合征
第二十二节 TV1>TV5综合征
第二十三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见第41章)
第二十四节 心脏震击猝死综合征
第二十五节 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第二十六节 小心脏综合征
第二十七节 迷走神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第二十八节 心动过速后综合征
第二十九节 卢山铃木综合征
第三十节 Brugada综合症(见第四十一章)
第三十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第三十二节 J波综合征
第三十三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三十四节 肌袖综合征
第二十五章心脏性猝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性猝死的电生理
第三节 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图
第四节 心脏性猝死的心电学预测
第三篇 心律失常
第二十六章 心律失常总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分析方法
第三节 心律失常治疗
第二十七章 窦性心律失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动过速
第四节 窦性心动过缓
第五节 窦性心律不齐
第六节 窦性并行心律
第七节 窦房结功能障碍
第二十八章 游走心律及特殊的房性心律
第一节 游走心律
第二节 特殊的房性心律
第二十九章 逸搏与逸搏心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三节 房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四节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五节 室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六节 房室旁路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七节 加速的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三十章 期前收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期前收缩
第三节 房性期前收缩
第四节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第五节 室性期前收缩
第六节 房室旁路性期前收缩
第七节 期前收缩后心电图变化
第八节 期前收缩波形正常化
第九节 期前收缩对心脏基本节律的影响
第十节 心电图诊断期前收缩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小结
第三十一章 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
第四节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房性心动过速
第六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七节 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
第八节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环形运动)
第九节 其他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十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临床
第三十二章 室性心动过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类及分型
第三节 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
第四节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标测
第五节 短阵型室性心动过速
第六节 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第七节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八节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九节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节 双向型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一节 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二节 多源性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三节 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四节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五节 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六节 .短QT综合症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七节 长QT综合症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十八节 室性心动过速与临床
第三十三章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非阵发性窦房交界性心动过速
第三节 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第四节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
第六节 双重性房室交界性心律
第七节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八节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与临床
第三十四章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第一节 心房扑动
第二节 心房颤动
第三节 混乱性心房性心律
第三十五章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室扑动
第三节 心室颤动
第四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临床

第三十六章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干扰
第三节 干扰性脱节
第三十七章 折返激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折返激动形成的条件
第三节 折返激动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第四节 折返激动诱发、维持与消除
第五节 窦房结折返
第六节 心房内折返
第七节 房室交接区折返
第八节 房室折返
第九节 心室内折返
第十节 反复搏动
第十一节 折返激动的临床意义

第三十八章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定义
第三节 产生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条件
第四节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发生机制
第五节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分类
第六节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鉴别诊断
第七节 反复搏动与反复心律的临床意义
总结
第三十九章 并行心律及并行性心动过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并行心律发生的机制
第三节 并行心律的分类及心电图基本特征
第四节 窦性并行心律
第五节 房性并行心律
第六节 房室交接性并行心律
第七节 室性并行心律
第八节 房室旁道性并行心律
第九节 特殊类型的并行心律
第十节 并行心律鉴别诊断
第十一节 并行心律临床意义
第四十章 心脏传导阻滞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窦房传导阻滞
第三节 心房内传导阻滞
第四节 房室传导阻滞
第五节 室内传导阻滞
第六节 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第四十一章 预激综合征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第三节 WPW综合征
第四节 LGL综合征
第五节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Mahaim纤维)

第四十二章 遗传性心律失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长QT综合征
第三节 短QT综合征
第四节 Brugada综合征
第五节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第六节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四篇 常见心电现象、心电图部分相关概念及心电特殊波
第四十三章 常见心电现象
第一节 隐匿性传导
第二节 差异性传导
第三节 意外传导
第四节 文氏现象和反文氏现象
第五节 1:2房室传导性心动过速
第六节 单向传导与单向传导阻滞
第七节 传入阻滞与传出阻滞
第八节 频率依赖性传导现象
第九节 跳跃传导与双径路传导现象
第十节 分层传导阻滞
第十一节 多径路传导现象
第十二节 抑制性传导与递减传导现象
第十三节 跨越传导现象及越顶现象
第十四节 临界相传导现象
第十五节 窦室传导现象
第十六节 心脏电交替现象
第十七节 心电阶梯现象、 起步现象与手风琴样效应
第十八节 节律重整现象
第十九节 蝉联现象
第二十节 二联律法则及长短周期现象
第二十一节 拖带现象
第二十二节 钩拢现象
第二十三节 R onT及R on P现象
第二十四节 抑制现象与总和现象
第二十五节 连缀现象
第二十六节 混沌现象
第二十七节 穗尖现象与V3现象
第二十八节 起搏器奔放现象
第二十九节 起搏器滞后现象
第三十节 灶性重激现象
第三十一节 逆配对现象
第三十二节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
第三十三节 折返现象
第三十四节 干扰现象
第三十五节 心脏早复极现象
第三十六节 干扰性脱节现象
第三十七节 不均匀传导现象
第三十八节 心尖现象
第三十九节 温醒现象与冷却现象
第四十节 电紧张性调频现象
第四十一节 短-长-短周期现象
第四十二节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及T波记忆现象

第四十四章 心电图部分相关概念
第一节 F导联与Cabrera导联
第二节 心电-机械分离
第三节 膜反应性和膜反应曲线
第四节 起博细胞和非起博细胞
第五节 心肌M细胞
第六节 代偿与特殊的代偿间歇
第七节 晚电位、后电位、激后电位和起搏器脉冲的后电位
第八节 体表心脏等电位标测图
第九节 电异步状态
第十节 正相性逆行P波和房间隔阻滞型P波
第十一节 逆行性P-波、异位性P'波和交感性P波
第十二节 P波离散度
第十三节 隐匿性交界性夺获
第十四节 无人区心电轴
第十五节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
第十六节 无休止心动过速
第十七节 坏死Q波、等位Q波及位置Q波
第十八节 早搏指数与易颤指数
第十九节 Macruz指数、Morris指数与IPI V1
第二十节 Sokolow指数与Cornell指数
第二十一节 融合波
第二十二节 频率优势控制规律
第二十三节 新“心脏规律”
第二十四节 功能性心搏骤停
第二十五节 心室重复反应
第二十六节 触发活动与触发性心律失常
第二十七节 再灌注损伤与再灌注心律失常
第二十八节 并行心律
第二十九节 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
第三十节 临界心率与反常临界心律
第三十一节 促心律失常和致心律失常
第三十二节 P-R指数
第三十三节 过早搏动后节律顺延
第三十四节 QTc、QOT、QTa、QTr、JTc 间期和QT/Ta比值
第三十五节 Vi/Vt 比值
第三十六节 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
第三十七节 QT离散度
第三十八节 心肌桥
第三十九节 Wellens综合征
第四十节 Andersen-Tawil综合征‘
第四十一节 濒死心电图
第四十二节 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症与房室同步不良
第四十三节 心脏变时功能测定
第四十四节 慢性心率增快
第四十五节 获得性Brugada综合症
第四十六节 心脏摇摆综合症
第四十七节 转向灯原理
第四十八节 钟摆样束支阻滞
第四十九节 同源心室分离
第五十节 12Masquerading束支阻滞
第五十一节 心肌缺血阈
第五十二节 缺血指纹
第五十三节 缺血心电图的拇指法则
第五十四节 酶学性心肌梗死
第五十五节 Edeiken型ST段抬高
第五十六节 Coumel定律
第五十七节 Lenegre病与Lev病
第五十八节 Bix法则
第五十九节 草堆原理
第六十节 室早的Myerburg分级与危险分层
第六十一节 心房静止
第六十二节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第六十三节 预激性心动过速
第六十四节 心室夺获
第六十五节 心室复极储备
第六十六节 T波峰末(Tp-Te)间期
第六十七节 交感风暴
第六十八节 心率减速力
第六十九节 缝隙连接与传导
第七十节 折返性期前收缩
第七十一节 Delta T50值测定
第七十二节 震荡电位、边界电位和后电位
第七十三节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
第七十四节 微伏级T波电交替测定
第七十五节 流产型心肌梗死
第七十六节 胸导联心电图移行区指数
第七十七节 心房碎裂电位
第七十八节 心肌瘢痕心电图指数
第七十九节 超速抑制
第八十节 波峰碰撞
第八十一节 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心电图、正常变异心电图、可疑
心电图及不正常心电图
第八十二节 不恰当的过早搏动
第八十三节 24导联心电图
第八十四节 迷走性间歇性房室阻滞
第八十五节 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
第八十六节 双重心律
第八十七节 其他有关概念简介
抵消现象
类本位曲折
过渡导联
TP连接
TU连接
人工心脏停搏
三相等现象
三类性混乱心律
无Q区
无力型心室颤动
内分泌疾患性T波改变
六相等现象
文氏阻滞点
心磁图
心房肌集群激动
双向传导
双重文氏现象
双重性心动过速
正交心电图
左侧胸导R波递增不良
平顶型室性早搏
电不稳定性室性早搏
生理性复极不同步现象
立位性T波改变
边界性Q波
早搏后P波改变
早搏后T波改变
早搏后U波改变
早搏波形正常化
早搏后同源性逸搏
早搏后异源性逸搏
早搏后P-R间期延长
早搏后P-R间期缩短
同腔性早搏
各向异性折返
芭蕾舞样心律
束支型早搏
分支型早搏
医源性房室分离
抢先占领
连接区双重起搏点
规则倾向型房颤
卧位性P-R间期延长
兔耳型RR‘波群
变应性心律失常
孤立性心房颤动
持续性幼年型T波
临界相
复极延缓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扩展
急性心肌梗死伸展
振铃现象
致命性心律失常
预激指数
斜肩现象
逸搏—夺获心律
QⅢTⅢ现象
第四十五章 心电图特殊波
第一节 J波(osborn波)
第二节 U波
第三节 Epsilon波
第四节 Delta波
第五节 Brugda波
第六节 Niagara瀑布波
第七节 Lambda波
第八节 非梗死性Q波
第九节 Wolff波
第十节 QRS碎裂波
第十一节 CFAE电位(心房碎裂波)与肌袖 房性心律失常
第十二节 Pardee波
第十三节 喜马拉雅P波
第十四节 QRS波群丑征
第十五节 圆顶尖角T波
第十六节 圆顶尖峰型P1波
第十七节 巨R波
第十八节 窄高QRS波
第十九节 同源心室分离波
第二十节 交感肺型P波
第二十一节 巨大T波
第五篇 小儿心电图
第四十六章 小儿心电图概论
第一节 小儿心电图检查指征
第二节 小儿心电图描记注意事项
第三节 小儿心电图特征及其正常参考值
第四节 小儿心电图分析方法
第四十七章 心房扩大及心室肥大
第一节 心房扩大
第二节 心室肥大
第四十八章 心包炎、心肌炎与心肌病
第一节 心包炎
第二节 心肌炎与心肌病
第四十九章 先天性心脏病
第五十章 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
第一节 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
第二节 其他药物与心律失常
第三节 电解质紊乱
第五十一章 小儿心律失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 期前收缩
第四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扑动和颤动
第六节 心脏传导阻滞
第七节 预激综合征
第八节 全身性疾病与心律失常
第九节 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第五十二章 小儿心电向量图
第五十三章 胎儿心电图
第一节 胎儿心电图描记方法
第二节 胎儿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胎儿异常心电图
第六篇 心电图鉴别诊断及复杂、疑难心电图的阅读与分析
第五十四章 心电图各波段异常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P波异常
第二节 P-R间期异常
第三节 Q波异常
第四节 QRS波群异常
第五节 ST段异常
第六节 T波异常
第七节 Q-T间期异常
第八节 U波异常
第五十五章 房室肥大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心房肥大
第二节 心室肥大
第三节 双侧心室肥大
第五十六章 非梗死Q波的鉴别诊断
第一节 心脏病变引起的Q波
第二节 非心脏原因引起的Q波
第五十七章 心律失常鉴别诊断
第一节 P波形态多变
第二节 提早出现的心搏
第三节 延迟出现的心搏
第四节 心率缓慢而规则
第五节 心率快而不规则
第六节 心室律不整
第七节 房性二联律
第八节 室性二联律
第九节 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
第五十八章 现代诊疗技术在心电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动态心电图
第二节 食道导管心电图
第三节 食道心房调搏术
第四节 心脏固有心率测定
第五节 窦房结心电图
第六节 希氏束心电图
第七节 体表心脏等电位标测图
第八节 心腔内心电图
第十节 心室晚电位
第五十九章 心电图试验在心电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阿托品试验
第二节 异丙基肾上腺素试验
第三节 颈动脉窦按压试验
第四节 心得安试验
第五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第六十章 复杂、疑难心电图的阅读与分析
第一节 复杂、疑难心电图分析方法
第二节 复杂、疑难心电图梯形图诊断技术及应用
第三节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快速识别宽QRS心动过速为室性心动过速简易五步法
第五节 心电散点图呈现的房室结功能不应期及对宽QRS波的鉴别
第六节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七节 房室结及折返径路内双径路、多径路传导的心电图分析
第八节 特殊类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分析
第九节 心电图二联律伴发特殊心电现象的分析
第十节 并行心律伴发特殊心电现象的分析
第十一节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的难点解析
第十二节 长间期伴发特殊心电现象的的解析
第十三节 房室交接性逸搏伴多种心电现象的解析
第十四节 双侧束支主干部阻滞心电图分析方法
第十五节 复杂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方法
第十六节 复杂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方法
第十七节 预激综合症中复杂、疑难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技巧
第十八节 高血钾伴发的疑难心电图分析
第十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分析方法与判读
第二十节 复杂心电现象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技巧
第二十一节 心律失常的诊断误区
第二十二节 动态心电图在复杂疑难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
第七篇 起搏、动态、运动、电生理心电图及派生心电图
第六十一章 起搏心电图
第一节 心脏起搏基础
第二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
第三节 起博心电图分析技术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起搏心电图图形
第五节 单腔起搏器心电图
第六节 双腔起搏器心电图
第七节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心电图
第八节 生理性起搏心电图
第九节 起搏故障心电图
第十节 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
第十一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选用原则及进展
第十二节 起搏器的程控及遥测简介
第十三节 如何发现和处理起搏器功能障碍
第十四节 起搏器与临床
第六十二章 动态心电图
第一节 动态心电图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选择
第三节 动态心电图系统的设备与基本技术指标
第四节 如何防止动态心电图的干扰与伪差
第五节 动态心电图的编辑
第六节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
第七节 动态心电图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八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
第九节 动态心电图诊断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第十节 植入式Holter
第六十三章 心脏负荷试验
第一节 运动负荷试验
第二节 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和其他负荷试验
第三节 儿童负荷试验
第六十四章 电生理检查及电生理心电图
第一节 无创电生理检查及电生理心电图(见第66章食管心电图及经食管电生理检查)
第二节 有创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心腔内心电图
第三节 窦房结电图
第四节 希氏束电图
第五节 单相动作电位
第六节 心脏刺激术
第七节 心脏介入诊断及治疗中的心电图、
第六十五章 监测心电图与网络心电图
第一节 各种心电监测技术
第二节 心电信息管理网络及技术
第六十六章 食管心电图及经食管电生理检查
第一节 食管导联心电图
第二节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第三节 心脏不应期测定
第四节 窦房结及房室交接区功能检测
第五节 房室结双径路及多径路检测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电生理检查
第七节 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八节 常见的电生理现象
第九节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心律失常的优点与不足
第六十七章 经食管心脏起搏及电复律
第一节 经食管心脏负荷试验
第二节 经食管心室起搏
第三节 经食管心脏电复律
第六十八章 派生心电图
第一节 正交导联心电图
第二节 立体心电图
第三节 心率变异性
第四节 高频心电图临床应用及研究
第五节 信号平均心电图与心室晚电位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频谱心电图
第七节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测定及应用第六十九章 心磁图
第一节 仪器与检测方法
第二节 心磁图的特点
第三节 正常心磁图
第四节 心磁图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评价与展望
第七十章 心电图散电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非线性混沌理论
第三节 混沌与心电学的结合】
第四节 心电散点图的发展
第五节 心电散点图基础
第六节 窦性心律的散点图
第七节 心律失常的心电散点图
第八节 疑难动态心电图的散点图分析
第九节 心电散点图软件
第七十一 章 心电治疗技术与心电图
第一节 心脏起搏术
第二节 射频消融术
第三节 电除颤与电复律术
第八篇 心电图与临床
第七十二章 心电图临床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电图临床应用适应症选择
第三节 心电图报告的出具及阅读
第四节 临床心电图数据库的建立
第五节 心电图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化建议
第六节 心电图正常值范围概念更新
第七节 计算机心电图自动诊断的认识
第八节 注意心电图的个体差异
第九节 心电图诊断失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七十三章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与临床
第一节 心电图判断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第二节 病理性和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鉴别诊断和处理
第三节 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与临床
第四节 无创心电技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
第五节 心室电风暴
第六节 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
第七节 房室交界区和束支不应期在体表心电图的测定
第八节 不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
第九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第七十四章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与临床
第一节 心电图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价值
第二节 临床心肌缺血与心电图
第三节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
第七十五章 心脏移植与心电图
第七十六章 ST-T改变的临床问题
第七十七章 起搏器与临床
第一节 植入起搏器的适应症
第二节 起搏器安装技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附录
附录1. 心电图心率推算表
附录2. .肢体导联六轴系统坐标图
附录3. 心电轴换算指数
附录4. 目测心电轴示意图
附录5. 各年龄组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S)
附录6. 小儿各年龄组的平均心率及最小及最大幅度
附录7. 小儿P-R间期随年龄和心率变化正常范围(S)
附录8.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附录9. 小儿各年龄组Q-T及Q-Tc的平均值及最大值
附录10. DCG24小时心率正常范围
附录11. 食道调搏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参考值
附录12. 运动试验年龄与最大心率相关表
附录13. 不同心率时Q-T间期的正常值
附录14. 心动周期、心率与QT间期正常最高值对照表
附录15.不同年龄组儿童P、QRS、T波的平均电轴
外文缩写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