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医药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第三版 靳士英,金完成,靳朴 编著 2012年版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第三版 靳士英,金完成,靳朴 编著 2012年版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第三版 靳士英,金完成,靳朴 编著 2012年版

资料大小: 64.35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2-03-22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图解   穴位   经络   编著   针灸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第三版
作者:靳士英,金完成,靳朴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由中医学专家编写,著名画家绘图,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文字解说,除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重点阐述了相应各腧穴的穴名、编号、取法、主治、针灸法等。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WHO《国际针灸标准穴名》、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耳穴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于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灸、推拿爱好者学习使用,亦是各医学图书馆珍贵的典藏书。
目录
第1章 中国针灸发展史略
1.1 针灸的创始与经络穴位的发现
1.2 商周时期的起步
1.3 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奠基
1.4 晋至南北朝时期的进步
1.5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1.6 宋金元时期的繁荣
1.7 明清民国时期的成就
1.8 新中国建立后针灸的勃兴
图1-1 仰韶文化 砭石
图1-2 商代 砭镰
图1-3 商周时期玉砭、玉针
图1-4 扁鹊汉代画像石
图1-5 《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
图1-6 《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
图1-7 西汉金针
图1-8 西汉金银针示意图
图1-9 西汉人体经脉漆俑
图1-10 《针灸甲乙经》
图1-11 《肘后备急方》
图1-12 《产经·妊妇脉图》(九、十月肾、膀胱经养胎)
图1-13 《千金要方》中的针灸部分
图1-14 《烟萝图》
图1-15 宋代《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1号
图1-16 明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拓片
图1-17 《欧希范五脏图》
图1-18  《玄门内照图》中的杨介《存真图》(正背部分)
图1-19 《十四经发挥》经穴图(任督二脉部分)
图1-20 《铜人明堂之图》(正人图)
图1-21 《针灸大成》经穴图(内景图部分)
图1-22 乾隆小铜人
图1-23 光绪铜人
图1-24 英国所藏中国童子铜人
第2章 针灸基本理论
2.1 经络的分类与功能
2.2 腧穴的分类与功能
2.2.1 经穴
2.2.2 经外穴
2.2.3 阿是穴
2.2.4 微针穴
2.3 特定穴
2.3.1 五输穴
2.3.2 原穴
2.3.3 络穴
2.3.4 郄穴
2.3.5 背俞穴
2.3.6 募穴
2.3.7 八会穴
2.3.8 八脉交会穴
2.3.9 六腑下合穴
2.4 穴位名称、部位的标准化
2.4.1 经穴、经外穴、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
2.4.2 经穴、经外穴、头针穴线的国际标准
2.5 腧穴定位的依据与方法
2.5.1 腧穴定位的依据
2.5.2 腧穴定位的具体方法
2.6 经验取穴法的临床应用[头颈部]
2.6.1 大迎
2.6.2 颊车
2.6.3 听会
2.6.4 下关、上关
2.6.5 耳尖、角孙
2.6.6 翳风[躯干部]
2.6.7 章门
2.6.8 肩井[上肢部]
2.6.9 肘尖
2.6.10 小海
2.6.11 尺泽、曲泽
2.6.12 曲池
2.6.13 列缺
2.6.14 养老
2.6.15 神门
2.6.16 阳溪
2.6.17 合谷
2.6.18 劳宫、少府
2.6.19 后溪
2.6.20 前谷
2.6.21 三间
2.6.22 二间[下肢部]
2.6.23 伏兔
2.6.24 血海
2.6.25 曲泉
2.6.26 足三里
2.6.27 承山
2.6.28 蠡沟
2.6.29 三阴交
2.6.30 涌泉
2.7 图解的特点与应用中的注意
2.7.1 贯彻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
2.7.2 力求符合人体真实解剖结构
2.7.3 注意生理变异与个体差异
2.7.4 运用骨性标志取穴的方法
2.8 针灸疗法的种类
2.8.1 针法的种类与特点
2.8.2 灸法的种类与特点
2.9 针刺法
2.9.1 毫针刺法
2.9.2 其他针刺法
2.10 处方法
2.10.1 处方原则
2.10.2 选穴法
2.10.3 配穴法[折量寸与指寸法图]
图2-1 骨度折量寸(正面)
图2-2 骨度折量寸(背面)
图2-3 骨度折量寸(侧面)
图2-4 指寸法[经验取穴法示例图]
图2-5 大迎
图2-6 颊车
图2-7 听会
图2-8 下关、上关
图2-9 耳尖、角孙
图2-10 翳风
图2-11 章门
图2-12 肩井
图2-13 肘尖
图2-14 小海
图2-15 尺泽、曲泽
图2-16 曲池
图2-17 列缺
图2-18 养老
图2-19 神门
图2-20 阳溪
图2-21 合谷
图2-22 劳宫、少府
图2-23 后溪
图2-24 前谷
图2-25 三间
图2-26 二间
图2-27 伏兔
图2-28 血海
图2-29 曲泉
图2-30 足三里
图2-31 承山
图2-32 蠡沟
图2-33 三阴交
图2-34 涌泉[刺灸法图]
图2-35 古代九针示意图
图2-36 毫针、三棱针、七星针示意图
图2-37 一次性无菌毫针
图2-38 常用灸法
图2-39 常用进针法
图2-40 进针角度
图2-41 常用运针法
图2-42  针刺哑门、大椎防止损伤延髓、脊髓
第3章 十四经穴
概说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十四经与腧穴概观]
图3-1 手太阴肺经与腧穴概观
图3-2 手阳明大肠经与腧穴概观
图3-3 足阳明胃经与腧穴概观
图3-4 足太阴脾经与腧穴概观
图3-5 手少阴心经与腧穴概观
图3-6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概观
图3-7 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概观
图3-8 足少阴肾经与腧穴概观
图3-9 手厥阴心包经与腧穴概观
图3-10 手少阳三焦经与腧穴概观
图3-11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概观
图3-12 足厥阴肝经与腧穴概观
图3-13 督脉与腧穴概观
图3-14 任脉与腧穴概观[头部与躯干经穴总图]
图3-15 头面部穴(侧面)总图
图3-16 胸腹部穴总图
图3-17 背部穴总图
图3-18 侧胸腹部穴总图
3.1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陰肺經穴
3.1.1 中府 LU
3.1.2 云门 雲門 LU
3.1.3 天府 LU
3.1.4 侠白 俠白 LU
3.1.5 尺泽 尺澤 LU
3.1.6 孔最 LU
3.1.7 列缺 LU
图3-19 手三阴经穴(上肢部)
图3-20 肺经穴(胸部、上臂部)
图3-21 肺经穴(前臂、手部)
3.1.8 经渠 經渠 LU
3.1.9 太渊 太淵 LU
3.1.10 鱼际 魚際 LU
3.1.11 少商 LU
3.2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
3.2.1 商阳 商陽 LI
3.2.2 二间 二間 LI
3.2.3 三间 三間 LI
3.2.4 合谷 LI
3.2.5 阳溪 陽谿 LI
3.2.6 偏历 偏歷 LI
3.2.7 温溜 溫溜 LI
3.2.8 下廉 LI
3.2.9 上廉 LI
3.2.10 手三里 LI
3.2.11 曲池 LI
3.2.12 肘髎 LI
3.2.13 手五里 LI
3.2.14 臂臑 LI
3.2.15 肩髃 LI
3.2.16 巨骨 LI
3.2.17 天鼎 LI
图3-22 手三阳经穴(上肢、肩部)
图3-23 大肠经穴(手部)
图3-24 大肠经穴(前臂部)
图3-25 大肠经穴(上臂部)
图3-26 大肠经、胃经及相关穴(颈部)
图3-27 大肠经、胃经及相关穴(面部)
3.2.18 扶突 LI
3.2.19 口禾髎 LI
3.2.20 迎香 LI
3.3 足阳明胃经穴 足陽明胃經穴
3.3.1 承泣 ST
3.3.2 四白 ST
3.3.3 巨髎 ST
3.3.4 地仓 地倉 ST
3.3.5 大迎 ST
3.3.6 颊车 頰車 ST
3.3.7 下关 下關 ST
3.3.8 头维 頭維 ST
3.3.9 人迎 ST
3.3.10 水突 ST
3.3.11 气舍 氣舍 ST
3.3.12 缺盆 ST
3.3.13 气户 氣户 ST
3.3.14 库房 庫房 ST
3.3.15 屋翳 ST
3.3.16 膺窗 ST
3.3.17 乳中 ST
3.3.18 乳根 ST
3.3.19 不容 ST
3.3.20 承满 承滿 ST
3.3.21 梁门 梁門 ST
3.3.22 关门 關門 ST
3.3.23 太乙 ST
3.3.24 滑肉门 滑肉門 ST
3.3.25 天枢 天樞 ST
3.3.26 外陵 ST
3.3.27 大巨 ST
3.3.28 水道 ST
3.3.29 归来 歸來 ST
3.3.30 气冲 氣衝 ST
3.3.31 髀关 髀關 ST
3.3.32 伏兔 ST
3.3.33 阴市 陰市 ST
3.3.34 梁丘 ST
3.3.35 犊鼻 犢鼻 ST
3.3.36 足三里 ST
3.3.37 上巨虚 上巨虛 ST
3.3.38 条口 條口 ST
3.3.39 下巨虚 下巨虛 ST
3.3.40 丰隆 豐隆 ST
3.3.41 解溪 解谿 ST
3.3.42 冲阳 衝陽 ST
3.3.43 陷谷 ST
3.3.44 内庭 ST
3.3.45 厉兑 厲兑 ST
图3-28 胃经穴(头面部)
图3-29 胃经穴(胸腹部)
图3-30 胃经穴(下肢部)
图3-31 胃经穴(大腿部)
图3-32 胃经穴(小腿部)
图3-33 胃经穴(足背部)
3.4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陰脾經穴
3.4.1 隐白 隱白 SP
3.4.2 大都 SP
3.4.3 太白 SP
3.4.4 公孙 公孫 SP
3.4.5 商丘 SP
3.4.6 三阴交 三陰交 SP
3.4.7 漏谷 SP
3.4.8 地机 地機 SP
3.4.9 阴陵泉 陰陵泉 SP
3.4.10 血海 SP
3.4.11 箕门 箕門 SP
3.4.12 冲门 衝門 SP
3.4.13 府舍 SP
3.4.14 腹结 腹結 SP
3.4.15 大横 SP
3.4.16 腹哀 SP
3.4.17 食窦 食竇 SP
3.4.18 天溪 天谿 SP
3.4.19 胸乡 胸鄉 SP
3.4.20 周荣 周榮 SP
3.4.21 大包 SP
图3-34 足三阴经穴(下肢部)
图3-35 脾经穴(足部)
图3-36 脾经穴(小腿部)
图3-37 血海穴(大腿内侧)
图3-38 血海穴经验取穴法
图3-39 脾经穴(腹部)
图3-40 脾经穴(胸部)
3.5 手少阴心经穴 手少陰心經穴
3.5.1 极泉 極泉 HT
3.5.2 青灵 青靈 HT
3.5.3 少海 HT
3.5.4 灵道 靈道 HT
3.5.5 通里 HT
3.5.6 阴郄 陰郄 HT
3.5.7 神门 神門 HT
3.5.8 少府 HT
图3-41 心经穴(臂部)
图3-42 劳宫、少府经验取穴法
图3-43 劳宫、中冲及相关穴(手掌部)
3.5.9 少冲 少衝 HT
3.6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陽小腸經穴
3.6.1 少泽 少澤 SI
3.6.2 前谷 SI
3.6.3 后溪 後谿 SI
3.6.4 腕骨 SI
3.6.5 阳谷 陽谷 SI
3.6.6 养老 養老 SI
3.6.7 支正 SI
3.6.8 小海 SI
3.6.9 肩贞 肩貞 SI
3.6.10 臑俞 SI
3.6.11 天宗 SI
3.6.12 秉风 秉風 SI
3.6.13 曲垣 SI
3.6.14 肩外俞 SI
3.6.15 肩中俞 SI
3.6.16 天窗 SI
3.6.17 天容 SI
3.6.18 颧髎 顴髎 SI
3.6.19 听宫 聽宫 SI
图3-44 小肠经穴(手背部)
图3-45 前谷、后溪经验取穴法
图3-46 小肠经穴(肩部)
图3-47 后头部诸穴
3.7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
3.7.1 睛明 BL
3.7.2 攒竹 攢竹 BL
3.7.3 眉冲 眉衝 BL
3.7.4 曲差 BL
3.7.5 五处 五處 BL
3.7.6 承光 BL
3.7.7 通天 BL
3.7.8 络却 絡卻 BL
3.7.9 玉枕 BL
3.7.10 天柱 BL
3.7.11 大杼 BL
3.7.12 风门 風門 BL
3.7.13 肺俞 BL
3.7.14 厥阴俞 厥陰俞 BL
3.7.15 心俞 BL
3.7.16 督俞 BL
3.7.17 膈俞 BL
3.7.18 肝俞 BL
3.7.19 胆俞 膽俞 BL
3.7.20 脾俞 BL
3.7.21 胃俞 BL
3.7.22 三焦俞 BL
3.7.23 肾俞 腎俞 BL
3.7.24 气海俞 氣海俞 BL
3.7.25 大肠俞 大腸俞 BL
3.7.26 关元俞 關元俞 BL
3.7.27 小肠俞 小腸俞 BL
3.7.28 膀胱俞 BL
3.7.29 中膂俞 BL
3.7.30 白环俞 白環俞 BL
3.7.31 上髎 BL
3.7.32 次髎 BL
3.7.33 中髎 BL
3.7.34 下髎 BL
3.7.35 会阳 會陽 BL
3.7.36 承扶 BL
3.7.37 殷门 殷門 BL
3.7.38 浮郄 BL
3.7.39 委阳 委陽 BL
3.7.40 委中 BL
3.7.41 附分 BL
3.7.42 魄户 BL
3.7.43 膏肓 BL
3.7.44 神堂 BL
3.7.45 譩譆 BL
3.7.46 膈关 膈關 BL
3.7.47 魂门 魂門 BL
3.7.48 阳纲 陽綱 BL
3.7.49 意舍 BL
3.7.50 胃仓 胃倉 BL
3.7.51 肓门 肓門 BL
3.7.52 志室 BL
3.7.53 胞肓 BL
3.7.54 秩边 秩邊 BL
3.7.55 合阳 合陽 BL
3.7.56 承筋 BL
3.7.57 承山 BL
3.7.58 飞扬 飛揚 BL
3.7.59 跗阳 跗陽 BL
3.7.60 昆仑 崑崙 BL
3.7.61 仆参 僕參 BL
3.7.62 申脉 申脈 BL
3.7.63 金门 金門 BL
3.7.64 京骨 BL
3.7.65 束骨 BL
3.7.66 足通谷 BL
3.7.67 至阴 至陰 BL
图3-48 膀胱经穴(下肢部)
图3-49 膀胱经穴(小腿部)
图3-50 膀胱经穴(足外侧部)
3.8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陰腎經穴
3.8.1 涌泉 湧泉 KI
3.8.2 然谷 KI
3.8.3 太溪 太谿 KI
3.8.4 大钟 大鐘 KI
3.8.5 水泉 KI
3.8.6 照海 KI
3.8.7 复溜 復溜 KI
3.8.8 交信 KI
3.8.9 筑宾 築賓 KI
3.8.10 阴谷 陰谷 KI
3.8.11 横骨 KI
3.8.12 大赫 KI
3.8.13 气穴 氣穴 KI
3.8.14 四满 四滿 KI
3.8.15 中注 KI
3.8.16 肓俞 KI
3.8.17 商曲 KI
3.8.18 石关 石關 KI
3.8.19 阴都 陰都 KI
3.8.20 腹通谷 KI
3.8.21 幽门 幽門 KI
3.8.22 步廊 KI
3.8.23 神封 KI
3.8.24 灵墟 靈 KI
3.8.25 神藏 KI
3.8.26 彧中 KI
3.8.27 俞府 KI
图3-51 肾经穴(小腿内侧部)
图3-52 肾经涌泉穴(足底部)
图3-53 肾经穴(足内侧部)
3.9 手厥阴心包经穴 手厥陰心包經穴
3.9.1 天池 PC
3.9.2 天泉 PC
3.9.3 曲泽 曲澤 PC
3.9.4 郄门 郄門 PC
3.9.5 间使 間使 PC
3.9.6 内关 内關 PC
3.9.7 大陵 PC
3.9.8 劳宫 勞宫 PC
3.9.9 中冲 中衝 PC
图3-54 心包经穴(前臂、手掌部)
3.10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陽三焦經穴
3.10.1 关冲 關衝 SJ 1(TE 1)
3.10.2 液门 液門 SJ 2(TE 2)
3.10.3 中渚 SJ 3(TE 3)
3.10.4 阳池 陽池 SJ 4(TE 4)
3.10.5 外关 外關 SJ 5(TE 5)
3.10.6 支沟 支溝 SJ 6(TE 6)
3.10.7 会宗 會宗 SJ 7(TE 7)
3.10.8 三阳络 三陽絡 SJ 8(TE 8)
3.10.9 四渎 四瀆 SJ 9(TE 9)
3.10.10 天井 SJ 10(TE 10)
3.10.11 清冷渊 清冷淵 SJ 11(TE 11)
3.10.12 消泺 消濼 SJ 12(TE 12)
3.10.13 臑会 臑會 SJ 13(TE 13)
3.10.14 肩髎 SJ 14(TE 14)
3.10.15 天髎 SJ 15(TE 15)
3.10.16 天牖 SJ 16(TE 16)
图3-55 三焦经穴(手背部)
图3-56 三焦经穴(前臂部)
图3-57 三焦经穴(肩臂部)
图3-58 三焦经与相关穴(肩部)
3.10.17 翳风 翳風 SJ 17(TE 17)
3.10.18 瘛脉 瘛脈 SJ 18(TE 18)
3.10.19 颅息 顱息 SJ 19(TE 19)
3.10.20 角孙 角孫 SJ 20(TE 20)
3.10.21 耳门 耳門 SJ 21(TE 21)
3.10.22 耳和髎 SJ 22(TE 22)
3.10.23 丝竹空 絲竹空 SJ 23(TE 23)
3.11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陽膽經穴
3.11.1 瞳子髎 GB
3.11.2 听会 聽會 GB
3.11.3 上关 上關 GB
3.11.4 颔厌 頷厭 GB
3.11.5 悬颅 懸顱 GB
3.11.6 悬厘 懸釐 GB
3.11.7 曲鬓 曲鬢 GB
3.11.8 率谷 GB
3.11.9 天冲 天衝 GB
3.11.10 浮白 GB
3.11.11 头窍阴 頭竅陰 GB
3.11.12 完骨 GB
3.11.13 本神 GB
3.11.14 阳白 陽白 GB
3.11.15 头临泣 頭臨泣 GB
3.11.16 目窗 GB
3.11.17 正营 正營 GB
3.11.18 承灵 承靈 GB
3.11.19 脑空 腦空 GB
3.11.20 风池 風池 GB
3.11.21 肩井 GB
3.11.22 渊腋 淵腋 GB
3.11.23 辄筋 輒筋 GB
3.11.24 日月 GB
3.11.25 京门 京門 GB
3.11.26 带脉 帶脈 GB
3.11.27 五枢 五樞 GB
3.11.28 维道 維道 GB
3.11.29 居髎 GB
3.11.30 环跳 環跳 GB
3.11.31 风市 風市 GB
3.11.32 中渎 中瀆 GB
3.11.33 膝阳关 膝陽關 GB
3.11.34 阳陵泉 陽陵泉 GB
3.11.35 阳交 陽交 GB
3.11.36 外丘 GB
3.11.37 光明 GB
3.11.38 阳辅 陽輔 GB
3.11.39 悬钟 懸鐘 GB
图3-59 三焦、小肠、胆经穴(头面部)
图3-60 胆经穴(头面部)
图3-61 胆经穴(侧胸部)
图3-62 胆经穴(侧腹部)
图3-63 胆经环跳穴(臀部)
图3-64 胆经穴(下肢外侧部)
图3-65 胆经穴(大腿外侧部)
图3-66 风市经验取穴法
图3-67 胆经穴(小腿外侧部)
图3-68 胆经穴(足背部)
3.11.40 丘墟 丘 GB
3.11.41 足临泣 足臨泣 GB
3.11.42 地五会 地五會 GB
3.11.43 侠溪 俠谿 GB
3.11.44 足窍阴 足竅陰 GB
3.12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陰肝經穴
3.12.1 大敦 LR
3.12.2 行间 行間 LR
3.12.3 太冲 太衝 LR
3.12.4 中封 LR
3.12.5 蠡沟 蠡溝 LR
3.12.6 中都 LR
3.12.7 膝关 膝關 LR
3.12.8 曲泉 LR
3.12.9 阴包 陰包 LR
3.12.10 足五里 LR
3.12.11 阴廉 陰廉 LR
3.12.12 急脉 急脈 LR
3.12.13 章门 章門 LR
3.12.14 期门 期門 LR
图3-69 肝经穴(足背部)
图3-70 肝经穴(小腿内侧部)
图3-71 肝经穴(大腿内侧部)
图3-72 肝经穴(大腿根部)
图3-73 肝经穴(侧胸部)
3.13 督脉穴 督脈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