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医药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 范其云 主编 2010年版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 范其云 主编 2010年版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 范其云 主编 2010年版

资料大小: 81.43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2-03-24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针灸   主编   实用   中国传统   2010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
作者: 范其云 主编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针灸学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经络是不能以解剖观点来解释的。然而近代有些学者,试图以神经系统理论来取代经络学说,而且已形成一派。我是搞中医编辑工作的,作为编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要尊重各家在学术上的独特见解。但编辑毕竟有自己的观点。我是一直从事研究中医传统针灸的,对经络学说做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工作,并信而有征。所以,我是属于传统针灸学派,亦即写此书的观点。
目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对经络应有的认识
第二节 经络的含义(定义)
第三节 经络的具体分类
第四节 十二经脉的命名
第五节 十二经脉名称的含义
第六节 十二经的分布规律
第七节 十二经的表里关系
第八节 十二经流注次序
一、十二经流注总趋势
二、十二经运行总示意图(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三、经脉运行十二字歌
第九节 人体气血运行规律
第十节 经络的作用(功能)
第二章 经络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
六、阳维脉
七、阴跷脉
八、阳跷脉
第三节 十五络(别络)
第三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
第五节 特定穴
一、原穴、络穴、郄穴
二、俞穴、募穴
三、八会穴
四、八脉交会穴
五、五输穴
第六节 选穴法
第七节 配穴法
第四章 刺灸法
第一节 刺法
一、针具
二、练针
三、体位
四、取穴定位
五、消毒
六、进针方法
七、进针角度
八、针刺深度
九、得气
十、针刺强度
十一、补泻
十二、出针
十三、针刺禁忌
十四、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二节 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施灸禁忌
附:拔罐法
第五章 腧穴各论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牖
肩髑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入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
……
第六章 耳针疗法
第七章 针灸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