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心脏病学 第2版 江时森 编著 2009年版
经典心脏病学 第2版 江时森 编著 2009年版

经典心脏病学 第2版 江时森 编著 2009年版

资料大小: 50.79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2-06-15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编著   心脏病   经典   江时森   2009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经典心脏病学 第2版
作者: 江时森 编著
出版时间: 2009年版
内容简介
  《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的最大特点是系统叙述人类对心脏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主要心脏疾病的经典发现、经典认识过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有哪些重要发现和重要进展,有哪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重要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心脏病学,成为临床医学发展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人们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在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全面、准确地总结心血管病研究发展的经典成就,追本溯源,究其最先,并不是一件易事。基于这个目的,作者萌发了编写一部《经典心脏病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第2版终于完稿。论述力求言简意明,浅出深入。主要介绍基本概念、重要事实、科学论据、技术要点和肯定结论。第2版在第1版原有18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4篇新内容,扩充为32篇。《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涵盖了心脏病学经典、现状、进展和前沿,众多内容仅在《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才能找到答案,而在此前出版的任何心脏病学书籍里是不可能囊括的。本专著正是紧扣“经典”这一命题来写心脏病的,全书都贯穿着这一主题思想。《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最大特点是:1.选题新颖,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不按照传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编写格式,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别于目前已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心脏病学书籍。作者运用“历史视角长镜头”,纵观心脏病学千年发展历程,找出经典发现和成就,试图探索出心脏病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失败根源,提出研究方向和前沿。2.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第2版在原有18篇的基础上扩充为32篇,涵盖了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全部内容及最新进展,并对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经典发展作了翔实论述。许多内容仅在《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中方可找到答案。3.特色明显,添补空白:《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突出了四方面的特色:内容经典性,理论先进性,知识系统性,I临床实用性。这些特点都将赢得广大内科医师,尤其是心血管科医师及研究生、医学生和有关医务人员的青睐。本专著与其他类似著作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本较完整的、内容丰富的参考书和工具书。《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的出版使内科医师、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以及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都会从中得到裨益。
目录
1 医药的起源与标志
1.1 医学的定义
1.2 疾病的定义
1.3 医学的起源
1.4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历史功绩
1.5 希波格拉底誓词及其启示
1.6 医药的标志——蛇缠杖与古希腊医学
1.7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2 古代人对心脏病的认识
2.1 萌芽时期和文明古国之贡献
2.2 亚里士多德(Aristote)的历史功绩
2.3 中华民族医药对心脏病学历史发展的贡献
3 心脏病学发展千年艰难历程
3.1 盖仑的功与过
3.2 达·芬奇与解剖学之更新
3.3 改革之序幕——心脏病学在文艺复兴时期
3.4 杰出的成就——17世纪的心脏病学
3.5 理论化和系统化——18世纪的心脏病学
3.6 诊断学之成就——19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
3.7 黄金时代之开端——19世纪后半叶之心脏病学
3.8 科学和进步一体化——20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
3.9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心脏病学面貌
3.10 心脏病学辅助诊断百年回顾
4 心肺复苏术的千年历史进程及对死亡判定认识和思考
4.1 中华医药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要贡献
4.2 心肺复苏历史回顾
4.3 心脏功能与对死亡认识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5 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心脏病学发展的启示
6 心血管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6.1 心血管病流行现状
6.2 心血管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7.循证医学的出现及对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影响
7.1 循证医学概念
7.2 循证医学的历史回顾
7.3 循证医学实用意义与差距
7.4 循证医学对指南制定的价值及挑战
8.心脏解剖及其正确血液循环路径发现的艰难历程
8.1 人体组成学研究历史
8.1.1 人体组成学的早期研究
8.1.2 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探索
8.1.3 对影响人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的探讨
8.1.4 人体组成的活体测定方法
8.2 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
8.3 显著反差——医学权威盖仑对血液循环研究的贡献和阻碍作用
8.4 向医学权威挑战——为血液循环研究不惜流血牺牲的Servetus
8.5 血液循环正确路径的发现——哈维划时代的贡献
8.5.1 哈维是如何发现血液循环的
8.5.2 哈维的伟大历史功绩
8.5.3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启示和思考
8.6 微循环的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完善
9 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9.1 血液循环从形态研究向功能研究发展——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9.2 新技术的应用——心脏电生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9.2.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9.2.2 心脏自动节律的起搏机制
9.3 受体的发现——心脏血管受体的研究和应用
9.3.1 受体的发现
9.3.2 心脏和血管的受体类型及其生理效应
9.4 从机械功能到内分泌功能——对心血管功能的新认识
9.4.1 心钠素发现的启示
9.4.2 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了生理科学的发展
9.4.3 心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功能多样性
10 心脏病理学
10.1 心脏病理学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10.2 百年来心脏病理学的发展
10.3 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
11.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11.2 脂质浸润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11.2.1 胆固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11.2.2 脂蛋白的分类及其作用
11.2.3 脂蛋白受体的发现与诺贝尔奖
11.2.4 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
11.3 损伤一应答反应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11.3.1 概述
11.3.2 损伤一应答学说的机制
11.4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
11.4.1 单克隆学说
11.4.2 细胞株一衰老学说
11.4.3 镶饰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11.4.4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
11.4.5 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11.4.6 基因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11.5 炎症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11.6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绞痛
12.1 关于冠状血管的认识过程
12.2 关于冠状循环及其调节的认识过程
12.3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经典认识过程
12.4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诊断和分型
12.4.1 心绞痛症状的五要素
12.4.2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演变
12.4.3 特殊类型的心绞痛
12.4.4 中国对冠心病命名变更
12.4.5 国际标准
12.5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12.6 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
12.7 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演变
12.7.1 全国冠心病普查会议制定的标准(1959年)
12.7.2 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高血压及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964年)
12.7.3 全国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974年)
12.7.4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2.7.5 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980年)
12.7.6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缺血型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979年)
12.7.7 第一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建议标准(1980年)
12.7.8 上海市医学会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12.8 冠心病治疗的发展过程
12.8.1 心绞痛治疗方法的演变
12.8.2 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
12.8.3 J3受体阻滞药的应用
12.8.4 钙拮抗药的应用
12.8.5 抗心绞痛药物应用评价
12.9 冠心病的心导管介入治疗
12.9.1 Forssman——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奠基人
12.9.2 Dotter一一血管成形术之父
12.9.3 PTCA应用指南
12.9.4 Gerritv——开创了激光治疗血管栓塞
12.9.5 血管再通新技术的兴起
12.9.6 冠心病介入治疗从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
12.10 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经典发展过程
12.11 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的制定、差异及其启示
12.11.1 目的和依据
12.11.2 指南制定的历史演变和差异
12.11.3 1996年AMI指南的主要变更处
12.11.4 1999年指南主要变更处
12.11.5 2004年指南主要变更处
12.11.6 2007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变更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1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认识的经典过程
1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演变及意义
13.3 心脏标志物与ACS应用指南
1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13.5 指南的制定及启示
14 冠脉痉挛
14.1 对冠脉痉挛的经典认识过程
14.2 冠脉痉挛的发生机制
14.3 冠脉痉挛的诊断
14.4 冠脉旁路术围手术期的冠脉痉挛
15 心肌梗死
15.1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典认识过程
15.1.1 心肌梗死的发现过程及Herrick的功绩
15.1.2 对心肌梗死认识的漫长过程
15.1.3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15.2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经典发展过程
15.3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的若干概念形成与发展
15.3.1 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
15.3.2 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15.3.3 心肌梗死后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3.4 心肌梗死的预后估价
15.3.5 不稳定斑块与心肌梗死及启示
15.4 心肌梗死的诊断
15.4.1 心电图Q波的临床意义
15.4.2 透壁性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区别
15.4.3 Q波梗死与非Q波梗死的比较
15.4.4 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5.4.5 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981年)
15.4.6 急性心肌梗死国际诊断标准(1984年)
15.4.7 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和新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及启示
15.5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
15.5.1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分类
……
16 高脂蛋白血症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17 高血压
18 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
20 心肌疾病
21 心力衰竭
22 心脏电生理经典成就及其应用的历史功绩
23 心律失常
24 心脏起搏器
25 心房颤动
26 主动脉夹层
27 肺栓塞
28 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历程和启示
29 心导管术的历史发展及对心脏病学的贡献
30 烟草与心血管疾病——人类健康大敌
3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历程及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启示
32 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