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医药 >中药辞海 (第一卷)
中药辞海 (第一卷)

中药辞海 (第一卷)

资料大小: 365.99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0-03-11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中药   辞海   一卷

本地下载(20点)  备用下载(20点)

内容简介
中药辞海(第一卷)
作 者: 余传隆等主编
出版时间: 1993
内容简介
  片断:【临床应用】配伍应用配使君子、鸡内金,治小儿疳积。方选和验方①《陕西中草药》:“治疖疮痈肿:一支箭、熟大黄各1.5g,对经草12g,柴胡6g。水煎服。”②江西《中草药学》:”治小儿疳积:一支箭、使君子、鸡内金,煎服。”③《四川中药志》:“治痈肿初起:一支箭、鱼胆草、铧头草、野烟叶,捣烂敷。”单方应用①《陕西中草药》:“治乳痈:一支箭、蒲公英各适量,捣烂外敷。”②《陕西中草药》:“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一支箭鲜品适量,捣烂外敷。”00005一匹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概况】异名一匹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基源为兰科卷瓣兰属植物梳帽卷瓣兰的全草。卷瓣兰属全世界有100种以上,中国约30种。原植物梳帽卷瓣兰CirrhopetalumandersoniiHook.f.(C.henryiRolfe)形态附生兰。根状茎粗壮。假鳞茎宽卵形或狭卵形,长约3cm,基部被多数纤维,顶生1叶;叶革质,矩圆形,长13~20cm,宽达3.5cm,顶端微凹,具短柄。花葶纤细,比叶长或短,被2~3枚鞘状苞片;伞形花序具多数花;花苞片短于花梗;花淡紫色;中萼片矩圆状卵圆形,凹,长约5mm,顶端具芒,边缘近顶端多少啮蚀状;侧萼片矩圆状倒卵形,比中萼片长3~4倍,内侧边缘除基部和顶端外粘合,顶端钝;花瓣矩圆形,比中萼片稍短,顶端具芒,边缘具流苏;唇瓣肉质,中部弯曲,全缘;蕊柱齿短;花期夏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763页.图8302)生境与分布附生于树上。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锡金、缅甸也有分布。【生药】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泥沙,晒干。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药性】性味甘,温。①《四川中药志》:“甘,温。”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咳。主治咳嗽吐血,风湿痹痛,妇女体虚,跌打损伤,百日咳。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②《四川中药志》:“驱风,除湿,活血,消食积。治痨病,妇女虚弱,男子肾亏。”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活血,止咳,消食积。治跌打损伤,妇女体虚,小儿咳嗽,百日咳。”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痛:一匹草,泡酒服。”食疗《四川中药志》:“一匹草炖鸡或肉服,治女子虚弱。”00006一中辑略(清·李侨与撰)据道光四年(1824年)《石城县志》所载:李侨与,清代江西石城县石中里罕坑人。业儒。幼时因亲朋病而究心《灵》、《素》,遂精其业,并以医名。所著《一中辑略》未梓。00007-见了然(清·胡国棠撰)据同治十年(1871年)《万年县志》所载:胡国棠,字召树。清代江西万年县人。业医,精幼科。康熙辛巳(1701年)寓居双峰朋来馆,人有急延治,应若救焚。于外五行得秘传,每一望而知病者生死。其制剂或依成方,或出己见,率一投即愈。著有《一见了然》,未传世。00008一见能医(明·费启泰撰)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湖州府志》所载:费启泰,字建中,号德葑。明代浙江乌程县人。业儒不就,徙而为医。自《素问》以下,穷极精奥。凡阴阳消长、气运剥复,洞然于中。尤工痘科。善用大黄,治之立愈。卒年七十有六。著有痘科专书《救偏琐言》,其书后还附刻有《备用良方》,为后世所重。还著有《一见能医》,未传世。00009一见能医书(清·杨景福撰)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渑池县志》仅载杨景福,清代河南渑池县人。著有《一见能医书》。00010—片丹(《上海市药品标准》下册,1980年版)本品由儿茶300g,淀粉100g,薄荷油45g,高良姜、甘草浸膏各30g,砂仁25g,糯米粉20g,樟脑17g,苯甲酸钠、生菜油各10g,蟾酥0.5g,甘草粉适量组成。有健脾消食,化痰通窍之功效。适用于消化呆滞及晕动病等。方中樟脑、砂仁、高良姜行气宽中,温中散寒,消食止痛;糯米粉健脾消食;儿茶、蟾酥清热解毒,化痰通窍;薄荷油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诸药。本品具芳香气,味清凉带辣,为茶褐色片状物。内服。密封,置阴凉干燥处。00011-文钱(《云南中草药选》)【概况】异名铜钱根、小黑藤、金钱寒药(云南)。基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一文钱的根。原植物一文钱Stephaniade1avayiDiels(S.gracilifloraYamamoto)形态多年生常绿纤细缠绕小藤本,长1~3m。根条形,肉质,表面黄褐色,有须根。茎细瘦,常扭曲,表面棕褐色,有细纵条纹,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5~8cm,宽6~10cm,叶面绿色,背面粉绿色,全缘;叶柄盾状着生,长2.5~4cm。复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异株:花小,黄绿色。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种子为扁压的马蹄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图见《云南中草药选》续集.5页.图2)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2000m的沟边、灌丛中或竹林下荫湿处。分布于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南思茅、红河、临沦。【生药】采集秋、冬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干燥。贮藏置干燥处。【化学】含小檗胺及微量轮环藤碱、轮环藤酚碱、木兰碱等[1]。以及地不容碱(Delavaine)、16-氧地不容碱[2]。参考文献[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76[2]DictionaryofAlkaloid.Chap-manandHallLtd.,1989:D-0097【药理】小檗胺对大鼠实验性矽肺的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降血压作用与粉防己相似[3]。急性毒性较低,小鼠ig的LD50为1.7士0.12g/kg,还对白细胞减少患者有某些升高白细胞的作用[4]。对胶原引起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对溶血、卵磷脂引起的红细胞的K+渗散,也有抑制作用[5]。小檗胺能抑制离体豚鼠乳头状肌和人心耳梳状肌的收缩性和自律性.延长功能不应期而对兴奋性无影响,并且有非竞争性地拮抗氯化钙的正性肌力作用[6],给结扎冠状血管的家兔(5mg/kgiv)及大鼠(10~15mg/kgip)小檗胺,均能缩小梗塞面积,对抗CPK及FFA血含量的增加,减少Q波的发生数,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7],小檗胺还能拮抗哇巴因、乌头碱、氯化钙及冠脉结扎的大鼠心律失常,还能提高兔的电致颤阈值[4],与粉防己碱相似,小檗胺与脑内M-受体有高度素和力,其Ki值为1.9×10-7[9]。小檗胺为一种细胞免疫促进剂,能改善因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肺巨噬细胞吞噬、杀菌和胞内吞噬体-溶酶体融合功能的损伤,具有增强此细胞的功能[10]。参考文献[1]CA1978;89:36464f[2]卫生研究劳动卫生专辑)1979;8(1):1[3]CA1977;86:14974b[4]中草药1981;12(8):33,1983;14(1):47[5]CA1981;95:90917t[6]中国药理学报1986;7:222[7]中国药理学报1986;7(3):231[8]药学学报1987;22(9):703[9]药学学报1988;23(11):801[10]中国药理学报1986:7(5):475药性性味苦、辛,寒。功效理气止痛,解表,健胃,祛风湿。主治胃痛,食滞气胀,感冒,关节炎,腰膝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服。【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续集):“治感冒,口腔炎,喉炎,慢性胃炎,胃痛消化不良,食积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膝痛:一文钱15g,煎服;口腔炎,喉炎,慢性胃炎,胃痛,消化不良,或研末,每次3~6g,开水送服。”②《云南中草药》(续集):“治毒蛇咬伤,疗疮:一文钱9g,煎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00012一斗泉水一斗泉水在广灵县(今山西省广灵县)西北15里九层山。山有九层,泉出崖口,仅斗许。味甚甘冽,可供百余家。性味甘,平。功效抑火清胃。主治心胸烦闷,火热燥渴,廉泉津液不至(舌下为廉泉穴)。00013-心合集(清·郭铉撰)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名县志》所载:郭铉,字鼎隆。清代河北大名县人。廪贡生。喜好藏书,不苟言笑,士林雅重之。通医理。精于痘科,全活甚众。著有《一心合集》,未刊行。00014-正膏(《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本品由麝香、杜仲、天麻、乳香、没药、血竭、红花组成。有祛风止痛,化痞除瘀,舒筋活血之功效。适用于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方中麝香、乳香、没药、血竭、红花活血散结,消瘀止痛;天麻平肝息风;杜仲温补肝肾,强筋壮骨。本品为膏药剂。00015一叶萩(《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概况】异名叶底珠(《中国药用植物志》),山帚条条(《吉林中草药》),白帚条(东北),叶下珠(浙江),小粒蒿(辽宁)。基源为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叶底珠的嫩枝叶和根。叶底珠属全世界约25种,中国有2种。原植物叶底珠Securinegasuffruticosa(Pall.)Rehd.(S.ramifloraMuell。-Arg.;S.japonicaMiq.)本书前言前言科学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中药从《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发展至今已达万余种,在浩瀚的医药海洋中,古今各代都有不同的医药史籍记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更为重要的是,天然药物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一股强大的动力。许多新的药源、成分、药理作用、新制剂的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之际,有必要对中药发展的业绩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供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时作为参考,以传后世。《中药辞海》是由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共同发起组织编写的,自1990年初以来,经过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沈阳药学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南京医学院、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长春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国家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情报中心站、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医学院等27家院校、科研单位,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学者的通力合作,历时三年多,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编撰过程中,各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对《中药辞海》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中药辞海》各编审组组长及编审办公室全体同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中药辞海》涉及的学科和内容极为广泛,虽经反复修改,不足或失当之处仍属难免,切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中药辞海》编审委员会1993年8月

目 录
前言
凡例
中文索引
正文
拉丁学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