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医药 >中国针灸穴位辞典
中国针灸穴位辞典

中国针灸穴位辞典

资料大小: 13.19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0-03-26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穴位   针灸   辞典   中国

本地下载(5点)  备用下载(5点)

内容简介
中国针灸穴位辞典
作 者: 王守东主编
出版时间: 1999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该辞典共收编针灸穴位名、别名、异名、曾用名、分类名、针灸方等词目共计4120条。每一穴位词条介绍了该穴位的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功效、主治等内容。每一针灸方词条介绍了该针灸方的组成、功效、主治等内容。书末附有十四经穴位图,耳针国际标准穴位图,面针穴位图,头针穴位图,鼻针基础穴位图,手针穴位图,足针穴位图,足针新划区定穴法及足针新划区定位图,常规针法,十四经穴名笔画索引。辞典内容出之有据,言简意明,通俗易懂,且具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可供针灸、中医临床人员、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使用。片断:一画〔一〕一光奇穴。(新一、治脑4)位于项部正中线第五、六颈椎棘突之间。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大脑发育不全、头痛、癫间、精神分裂症。针斜向下刺1~1.5寸。引见《新医疗法手册》、《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中国针灸大辞典》。一条针灸方。位于督脉大椎穴至腰阳关穴之间,共17穴组成的针灸方。用于治疗瘫痪、四肢痛。针1~1.5寸,有传电样针感。引见《中医简易教材》、《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一圈针灸方。是由胃经下关(S7)、颊车(S6)、地仓(S4)、四白(S2)穴共4穴组成的针灸方。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针斜刺,下关透颊车、下关透四白、地仓透颊车、地仓透四白。引见《中医简易教材》、《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一噫奇穴。位于肩上大筋之中点,即冈上肌上缘中央,亦即在肩部斜方肌上缘、枕外粗隆与肩峰之中点。胆经肩井穴微上方。用于治疗肩臂痛、热病汗不出。针直刺5~7分,针感麻至肩部。灸3~5壮。引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针灸大辞典》。一号穴手针穴。(前头点)位于手食指背侧、近端第一指指间关节桡侧缘赤白肉际处。主治及针法,详见前头点条。引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中国针灸大辞典》。一扇门奇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关节前缘,食指与中指之指蹼缘稍后,当赤白肉际下半寸处。一说在手背食、中指夹缝中,威灵穴(外劳宫穴两旁骨缝处,右名威灵)上三寸。用于治疗小儿发热汗不出、急惊风、口眼歪斜、目疾。针1~3分,灸5~7壮。引见《腧穴学概论》、《经穴汇解》、《小儿按摩经》、《针灸腧穴索引》、《中国针灸大辞典》、《针灸大辞典》、《经外奇穴治疗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一窝风奇穴。位于腕背部横纹正中处,亦即手背第三掌骨根部与腕交接处。当三焦经阳池穴的桡侧。用于治疗腹痛、头痛、肛门痛、泄泻、急慢惊风。直刺1~3分,灸1~3壮。引见《中医大辞典》、《针灸学辞典》、《腧穴学概论》、《经穴汇解》、《针灸腧穴图考》、《实用针灸学》、《中国针灸大辞典》。〔〕1穴奇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后下缘之凹陷的前方,即小肠经颧髎穴的前方。用于指压麻醉拔牙。用手指尖压迫由轻至重,直至麻木感。引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2穴奇穴。位于耳屏与目外眦直下颧骨后下缘凹陷处连线之中点,即耳屏与颧炖穴连线之中点。用于指压麻醉拔牙。方法同1穴。引见《中国针灸大辞典》、《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3穴奇穴。位于项部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上缘,当督脉大椎穴的上方。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患者端坐,两上肢交叉于胸前,低头,两肩下垂,针尖向下成30°角快速刺入皮下,使针尖沿皮下缓缓刺入1.5~2寸,留针一刻至半小时。引见《中国针灸大辞典》、《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6穴奇穴。位于下颌部,颏孔前方,即胃经大迎穴微前方。用于指压麻醉拔牙。方法同1穴。引见《中国针灸大辞典》、《针灸经外奇穴图谱》。19号奇穴。所指有二:①手针穴:位于拇指掌指关节尺侧、近指蹼缘处。用于治疗甲状腺瘤、阑尾炎、疝气、输卵管结扎术的针麻穴。针3~5分,针感麻至指尖。②足针穴:即足20,详见该条。引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二画〔一〕二号(耳)是经外奇穴聋7的别名,详见聋条。引见《中国针灸大辞典》。本书前言前言针灸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治病必须通过体表的穴位来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掌握穴位位置和定位方法以及更多的了解一些穴位知识是取得针灸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元前5~3世纪我国古典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穴位总数只有295个,其中单穴25个,双穴135×2个。并阐明了人体分布的经络系统,内部通向脏腑,外部联系全身穴位;到公元282年,晋代皇甫谧编写的《针灸甲乙经》一书是我国一部早期的针灸学专著,记载了全身穴位名称349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2个;此后历代针灸书籍记载穴位的数目续有增加,如公元1026年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354个穴名,其中单穴51个,双穴303×2个,并铸造了中国第一座经穴铜人模型。公元1601年明代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记载359个穴名,其中单穴51个,双穴308×2个;到公元1742年,清代《医家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一书记载361个穴名,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2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又发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穴。然而临床工作者面对从古至今不知其数的经穴、奇穴、新穴,只能掌握少部分穴位的使用,对于大部分穴位往往只知其穴位名称,而不知其定位、功效和出处,欲用之而罢了,所以每遇此类问题就费时费力去查阅资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编写的。本书特点是将经穴与奇穴、针穴与点穴(推拿穴),体针穴与局部针(头针、面针、鼻针、耳针、手针、足针、颈针、口针、舌针)穴,微针穴与巨针(蟒针、粗针)穴,杵针穴与芒针穴等诸多针穴的名称熔为一体,凡同一名称的穴名皆归纳在一起,使诸多针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既方便了查找又为多种针灸穴位配伍应用大开方便之门。在编写中力求言简意明,切合实用,文图并举,一看就懂,言之有据,且不厌其烦地注明词目的来源,既方便读者稽查,又对该穴位有了历史性的考究。从60年代起,我国著名针灸专家,观眼识病和眼针疗法发明人彭静山教授就开始笔录收集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还是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的王守东,也提出了编写《中国针灸穴位辞典》的计划,彭老的得意门生赵一权副教授全力投入编写,并陪同彭老遍访了几十个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期刊杂志。从60年代彭老着手开始到90年代未出版,经过老、中、青3代人,近乎30年的苦心编写,这部《辞典》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编写过程中,辽宁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本书的编写虽经多年修改,尽管笔者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条件和学识水平所限,疏漏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专家斧正,以便再版时更正,谨此致谢。

目录
一画
〔一〕
一光
一条
一圈
一噫
一号穴
一扇门
一窝风
〔〕
1穴
2穴
3穴
6穴
19号
二画
〔一〕
二号
二白
二百
二至
二交
二阳
二阴
二间
二明
二要
二陵
二侨
二十椎
二号穴
二龙针
二里半
二扇门
二趾上
二椎下
二人上马
十王
十关
十谷
十奇
十宣
十绝
十一焦
十二大
十二椎
十七椎
十三中
十三穴
十五天
十五络
十五椎
十六郄
十六络
十号穴
十四椎
十要穴
十指头
十二井穴
十二经穴
十二指肠
十二原穴
十二透穴
十二募穴
十七椎穴
十三鬼穴
十四经穴
十一焦之间
十全大补穴
十二大交会穴
七号
七曲
七骨
七神
七步癍
七颈椎
七颈椎旁
七焦之间
〔八〕
八风
八邪
八华
八会
八关
八冲
八阳
八阴
八法
八承
八点
八珍
八俞
八窌
八遂
八曜
八号穴
八字针
八荒穴
八总穴
八窌心
八椎下
八关大刺
八脉交会穴
乄气
九穴
九窌
九椎
九号穴
九连环
九针穴
九曲中府
九焦之间
人中
人迎
人横
人中心
力臂
4穴
5穴
〔〕
子户
子处
子肠
子宫
子包穴
子宫穴
子宫点
子宫颈
子宫出血
子宫膀胱
三画
〔一〕
下关
下纪
下极
下盲
下林
下肢
下背
下都
下陵
下聋
下脘
下渎
下椎
下颌
下颐
下腰
下腭
下腹
下廉
下横
下管
下髎
下三才
下三里
下丰隆
下五里
下巨窌
下牙痛
下巨虚
下中极
下气海
下风池
下四缝
下禾窌
下闪电
下耳根
下地仓
下百劳
下曲骨
下合穴
下肋头
下关下
下池穴
下字灸
下阴别
下极俞
下扶突
下听会
下昆仑
下侠白
下垂穴
下垂点
下肢穴
下肢点
下承浆
下前关
下屏尖
下脑户
下脚沟
下脚端
下清明
下颊车
下焦俞
下温溜
下睛明
下照海
下腹1
下瘈脉
下横骨
下翳风
下之三里
下极之俞
下肢瘫痪
下虚三里
下陵三里
下关下五分
三才
三门
三巨
三中
三水
三外
三头
三地
三会
三关
三池
三阳
三里
三间
三灵
三宗
三肩
三部
三脘
三商
三焦
三管
三分闾
三号穴
三字灸
三阳穴
三阳络
三阴交
三里下
三里外
三角灸
三宗骨
三要穴
三结交
三健穴
三陵穴
三焦区
三焦点
三焦俞
三焦募
三十六门
三阳五会
三阴三阳
三角凹陷
三角肌穴
三扁桃效
三焦之间
大一
大门
大巨
大中
大仓
大包
大冲
大阳
大阴
大羽
大迎
大肠
大杼
大轮
大昆
大郄
大骨
大泉
大顺
大钟
大食
大胞
大络
大都
大容
大涃
大海
大陵
大峰
大椎
大敦
大禁
大槌
大腧
大溪
大赫
大顀
大横
大天心
大中极
大阴络
大阴侨
大肠1
大肠区
大肠点
大肠俞
大肠募
大转子
大指头
大骨孔
大骨空
大便难
大趾间
大腿穴
大聚泉
大肠点1
大肠点2
大拇指头
大指节理
大指甲后
大指甲根
大趾下理
大趾甲下
大趾聚毛
大椎四花
大指节横纹
大趾下横纹
大指内侧横纹头
丈母
万里
寸平
寸谷
寸桡
〔1〕
上门
上马
上丘
上仙
上关
上纪
上含
上林
上杼
上明
上肢
上背
上星
上胃
上都
上聋
上脘
上颌
上腭
上腹
上廉
上溪
上管
上髎
上八风
上八邪
上三才
上三里
上天心
上天柱
上天梯
上牙痛
上气海
上风市
上巨虚
上四缝
上耳根
上百劳
上曲池
上曲泉
上血海
上后溪
上合阳
上合谷
上字灸
上池穴
上阳关
上迎香
上环跳
上昆仑
上肢穴
上肢点
上郄门
上承泣
上屏尖
上清明
上慈宫
上睛明
上腭穴
上腹1
上腹2
上解溪
上座泉
上龈里
上翳风
上臂穴
上三阴交
上肢闪电

口区
口点
口禾髎
口疮点
山根
〔八〕
久痨
川阳1针
川阳2针
川阳3针
千金十一穴
千金十三穴
〔〕
小节
小吉
小耳
小竹
小关
小江
小肠
小谷
小结
小海
小峰
小天心
小天穴
小天星
小肘尖
小肠区
小肠点
小肠俞
小肠募
小指节
小指头
小指尖
小骨孔
小骨空
小趾尖
小趾间
小鱼际
小清明
小掘进
小腿穴
小儿龟胸
小儿灸癖
小儿鸡胸
小儿食间
小儿疳痢
小儿疳瘦
小儿盐哮
小儿睡惊
小肠点1
小指中节
小指爪纹
小腹九灵术
小儿消化不良点
小腹镇痛七灵术
马氏点
马蜞癍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叉气
飞处
飞扬
飞阳
飞虎
飞翅
飞扬2
女须
女婿
女膝
女阴缝
四画
〔一〕
天门
天山
天日
天元
天井
天心
天旧
天白
天臼
天会
颧髎
攒竹
囊底
囊下缝
囊下横纹
〔丨〕

髋市
髋臼
髋点
髋骨
髋关节
髌下
髌上
髌骨
巅上
髓孔
髓中
髓会
髓府
髓空
髓骨
髓俞
髓膏
髎髎
耀中
蹶心
〔丿〕
蠡沟
鼷穴
〔丶〕
癫间
癫间1
癫间点
癫间控制区
蠲饮宁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