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医药 >全息医学大全
全息医学大全

全息医学大全

资料大小: 26.44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医药
更新日期: 2020-04-10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全息   大全   医学

本地下载(10点)  备用下载(10点)

内容简介
全息医学大全
作 者: 李莱田,田道正,焦春荣主编
出版时间: 1997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以全息医学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为编写宗旨,尽最大限度地将趋于完善的全身全息元和临床应用方法收载进来,以利这一学科的发展。全书以人体体表部位为全息单位,分别叙述,共分28章。主要章节有:信息论基础;中医理论的全息思想;中医全息诊断与辨证施治;头面部全息诊疗(包括头、颜面、眼、鼻、口腔、人中、舌、耳);躯干部全息诊疗(包括胸、背俞、夹脊、腹、脐);肢体部全息诊疗(包括手、腕、踝、尺肤、长骨、指甲、足);小儿全息推拿及全息心理诊疗,全息用药方法、全息医学的前景与展望。全书文字简炼、图文并茂,可供临床医师参考,也可供家庭保健治疗考。片断:第一章全息医学的基本理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物理学家噶伯(Gabor)用一个参考波与信息载波相干,在底片上获得了能再现信息的振幅和相位两个物理量的干涉图像,这一发现经过理论研究和深入反复的实验,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全息术,很快被应用到X射线立体显微技术,全息照像、激光储存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以激光全息为例,其最大特点是这种激光全息照像的底片被打成多少碎片,每个碎片仍能呈现出整个物体的影像,换言之,也就是说在每个碎片上仍保留着整体物像的全部信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一现象引起了生物和医学家们的重视。当他们以全息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那早已熟知的生物界与人体奥秘时,惊奇的发现已进化了若干万年的人体中也早已蕴藏着这种特性,特别是传统的中国医学对人体的这种固有特性早已用两千年前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概括并成为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成份,这也就是全息医学所以称为中医新分支学科的原因。也就是说全息医学的胚胎早已在传统中医中孕育了数千年,只不过到了1989年由山东医科大学李莱田教授将此与全息理论自觉的结合起来,先在《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发表了“全息医学概论”后又出版了专著《全息医学》,提出了全息医学的概念及一系列内涵,使这孕育数千年的全息医学呱呱坠地,作为一门新中医分支学科独立于医学之林。首先我们看看蕴藏在人体上的全息特性。第一节人类躯体的全息特性进化了数以万年计的人类躯体亦符合其他物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全息现象虽然甘世纪才被人们发现,但在人体中却早已蕴藏而且数千年前人们已经自发的发现和运用了这种内在关系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应用于临床为人类健康和繁衍作出了贡献。古代东方以思辨为主要形式的阴阳、五行、八卦说的哲理中就充满了全息思想,公元前1100年前《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种基本元素以“土”为主,金、木、水、火、土,按照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制约着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当然人体的变化亦不例外,阴阳学说是用阴气和阳气的矛盾对立来解释自然和人体,也就是说阴阳与人体和万物之间是全息的,人体或万物的变化是“阴阳”与“五行”的组合。“八卦”源于殷周,主要思想载于《周易》,该书从人们生活最常接触的自然界8种东西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即:天(乾三),地(坤三),雷(震三),火(离三),风(巽三),泽(兑三),水(坎三),山(艮三)。其中天地为总根源,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因此“乾”、“坤”在八卦中占有独特重要的位置,故俗语中常有“定乾坤”的说法,在这里阴、阳两爻变化万端,反映了宇宙和人体变化万千的全息关系。“一粒砂子可以看见大千世界”,是道家全息思想最好的概括,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法”即效法,是“四大”之间全息性的“同义词”。在我们站立的地球的那一面,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米利都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约公元前624~547年)就提出水为万物的始基,一切东西都由水构成,又复归于水,或者说一滴水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米利都派的另一个代表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546年)更进一步观察到了生物重演现象,他认为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这种动物就是鱼,因为人在最初的时候很像鱼,这是生物全息思想的最初萌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最早的经络学专著。在中医最早最完整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约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在整体观念原则的指导下,论述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阐明了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人体与外环境之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的全息相关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这里反映了天人感应的全息思想。本书前言前言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驱动下,医学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医学秘学和医学实践空前迅速而巨大的发展;二是医学科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一批医学新学科应运而生。全息医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破土而出,并在广大全息医学工作者的共同浇灌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众所周知,全息医学最早是由李莱田教授提出来的。李莱田早年致力于生物秘学的研究,同时跟著名老中医王玉符学习,在从事多年医用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教学、科研后,又潜心于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具有双重优势的李莱田教授,在秘学技术和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在吸收和借鉴有关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息医学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研究和阐述。为了推动全息医学事业的发展,1994年8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首届全国全息医学学术研讨会,并在广大与会代表的要求和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全息医学研究会筹委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出版一部集全息医学理认与应用之大成的专著,并就全书的内容和撰写分工组织部分专家进行了研究。两年来,在国内外部分全息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定名为《全息医学大全》的这部专著业已编纂成书,即将交付出版。她的出版发行,是对全息医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秘学总结,必将为全息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们向所有为该书的编纂和出版做出贡献的同志表示由衷地祝贺1编委会在编员道程中,突出了全息医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对作者提供的书稿进行了必要的删节,诸如对有关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引用作了适当压缩;插图尽量减少,以能说明问题为原则。参考资料列于书末,可供读者查考。全书共为28章,其中第一章为全息医学基本理论和机理研究;第二至五章重点阐明祖国医学与全息论的密切关系;第六至二十五章为全身各全息元的全息诊断与治疗;第二十六章为全息心理诊疗;第二十七章为全息用药;第二十八章为全息医学的前景展望与任务。由于时间紧迫,编写队伍庞大,加之我们水平所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焦春荣田道正1996年3月于济南


第一章 全息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类躯体的全息特性
第二节 人类精神心理的全息特性
第三节 人类的时间全息特性
第四节 全息医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 何谓全息医学
二 全息医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全息医学的信息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