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哲学心理学 >意识新论 以认知科学为背景
意识新论 以认知科学为背景

意识新论 以认知科学为背景

资料大小: 36.15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哲学心理学
更新日期: 2020-04-16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新论   背景   认知科学   意识   201508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意识新论 以认知科学为背景
出版时间:2015
内容简介
  《意识新论 以认知科学为背景》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认知科学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重构”的结项成果,从当今认知科学的前沿来关注意识问题的研究,力图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认知科学的基本情况、西方意识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重点介绍查莫斯、丹尼特、巴尔斯、克里克、艾德尔曼等人的意识研究。下篇探讨意识活动的场所——脑的奥秘、意识的活动机制、意识的内容、机器意识等问题。
目录
上篇 认知科学背景
第一章 认知科学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科学
一、认知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地研究心
三、认知科学的现状和未来
四、认知科学在中国
第二节 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假设
一、心是机器
二、表征
三、计算
第三节 大脑如何思维
一、思维与推理
二、概念
三、规则
四、ACT—R架构
第四节 认知中的非符号表征与计算
一、心理表象
二、连接主义
第二章 意识的“困难问题”
第一节 “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
第二节 科学家的解答
一、克里克:意识不过是神经元的活动
二、埃德尔曼:意识是复杂的脑所作的高阶分辨的表现形式
三、彭罗斯:意识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
第三节 哲学家的回答
一、新二元论
二、取消论
三、泛心论
第四节 意识的科学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章 意识研究中还原论方法的限度
第一节 克里克意识研究背景
一、克里克意识研究的理论背景
二、克里克意识研究的科学技术前提
第二节 克里克意识研究的方法论
一、意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克里克意识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克里克的意识理论
一、关于意识的基本特征
二、关于“视觉意识”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对克里克意识理论的评价
一、合理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意识研究策略的两极及其张力
下篇 意识新论
第四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节 意识问题成为焦点
第二节 意识研究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五章 意识的地形学
第一节 心脑关系的哲学争论
一、哲学行为主义
二、强物理主义:心脑同一论
三、物理主义的弱化:功能主义
四、取消论
五、二元论、泛心论
第二节 心脑关系的科学研究
一、意识的脑功能定位研究
二、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研究
三、意识与梦的研究
四、意识与视觉
五、简评及展望
第三节 意识与脑的关系
一、哲学立场
二、意识与脑关系的新认识
第六章 意识的动力学
第一节 脑内的信息处理
一、人脑是有机体中最完美的信息处理器
二、脑内信息处理的方式
三、脑内信息处理的特点
第二节 脑内信息处理的物理主义模拟
一、计算机隐喻
二、符号处理范式
第三节 连接主义范式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简史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组成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四、连接主义的优势
第四节 范式的碰撞与融合
一、硬件真的不重要吗
二、两种范式的碰撞
三、两种范式相结合
四、前景展望
第七章 意识的语义学
第一节 意识与自然语言
一、意识与自然语言的关系
二、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的发生学研究
四、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第二节 思维语言及其语义学
一、思维语言的提出
二、思维语言假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意向性
一、意向立场与意向性
二、自然语言的语义性根源于心理的意向性
三、意向性根源于思维语言的语义性
第八章 机器意识
第一节 机器意识的标准
一、意识机
二、图林的标准
三、塞尔的反驳
第二节 机器意识的障碍
一、算法的局限
二、语言理解难题
三、常识问题
四、自我意识
五、工程学困难
第三节 机器意识的展望
一、强人工智能
二、弱人工智能
第九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思考
第一节 意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研究现状及原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研究面临挑战与机遇
第四节 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