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史新刊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中华文史新刊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中华文史新刊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资料大小: 25.32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哲学心理学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精神   学派   乡村   泰州   中华书局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
出版时间:2010
丛编项: 中华文史新刊
内容简介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了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激发农村社区的活力,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泰州学派成员“民间行道”的责任意识、“大人造命”的自由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众中着力培养的自治精神和互助合作精神,都值得当代农村社会建设者关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泰州学派乡村建设的社会条件与时代精神
 第一节 江淮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商业发展,经济繁荣
  二、社会流动加快,阶级关系趋向紧张
  三、社会有机团结增强,各种“会社”蓬勃兴盛
 第二节 理学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二、儒家自我意识的特征
第二章 儒家乡村建设思想的源与流
 第一节 和谐——中国社会的精神与理想
  一、和谐概念的产生
  二、庶民阶层崛起与和谐理念新诠释
  三、孟子的乡村社会理想
 第二节 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影响
  一、张载的乡村社会观
  二、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张载思想对两宋理学家的影响
第三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第一节 作为思想家的王艮
  一、平民儒学:王艮思想的特点
  二、淮南格物:王艮之平民儒学的理论顶峰
 第二节 投身乡村建设的王艮
  一、农村社区领袖的重要性
  二、王艮作为乡村建设领袖的个人素质
 第三节 私人性联系的发展与个人角色转型
  一、灶丁:国家给王艮的身份
  二、贩盐: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重拾儒学:领悟孔门要旨
  四、求学与传学:王阳明门下的“狂者”
  五、泰州学派:私人性联系的团体化进展
第四章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伤时忧世”的社会批判精神
  一、政治依赖性弱化,疏离感加强
  二、反思科举制度及教育
  三、抨击官僚阶层的劣行
  四、“生逢溺世待急救”
 第二节 “大人造命”的自由发展观
  一、王艮提出“大人造命”
  二、“御天造命”的精神实质
  三、大人造命思想的来源
 第三节 “民间行道”的经世济民理念
  一、放弃阳明学派“得君行道”的经世理念
  二、“不袭时位”服务社会下层的新理念  
  三、民间经世——走向乡村建设
 第四节 “人人君子”的小康社会理想
  一、王艮的“君子国”理想
  二、泰州后学对“君子国”理想的完善
  三、“君子国”理想的性质
第五章 建设孝义文明的邻里社区——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一
 第一节 明代家族发展与研究视角
  一、中国人的家族观
  二、明代的家族
  三、明代家族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创建义门——“草根性”的家族组织活动
  一、王襞创立王氏“宗会”
  二、何心隐创立“聚和堂”
  三、家族建设活动包含的新因素
 第三节 倡率孝义——重塑家族的精神世界
  一、孝悌与仁义、良知、礼的关系
  二、新孝悌观
  三、提倡运用教化手段提高人们的孝悌之德
  四、义——对孝悌意识的创造性转化
  五、加强富人承担道义的强度
第六章 开启自由个体化社会之路——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二
 第一节 “师道经世”与平民讲会
  一、师道经世
  二、祖述圣贤与自我认同
  三、讲会的民众秩序对“师道经世”的制约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平民讲会活动
  一、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三个阶段
  二、王襞与韩贞的平民讲会活动
  三、罗汝芳的讲会活动
  四、何心隐死于会讲
  五、平民讲会衰微的内在原因
 第三节 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特点
  一、成员平民化
  二、教育风格简易化
  三、讲会制度化
 第四节 讲会对平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平民讲会改变了基层社会精英结构
  二、平民讲会增强民众的社会认同感
  三、平民讲会激发民众的个体性与自主性
  四、以个人为主体的横向社会关系得到发展
结语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泰州学派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民众思想的谱系:泰州学派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乡村建设: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