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自然科学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资料大小: 56.11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自然科学
更新日期: 2020-10-13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新论   冰川   中国   第四纪   施雅风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人类正生活在业已延续二百多万年的第四纪中,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其变幅之大、频率之高、影响之深远远超出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地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四纪冰川研究已进入了以技术定年为特征的新阶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的新发现都层出不穷, 已有的理论与观点被不断改进。近年来, 中外学者应用多种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综合定年,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为了让更多的学者了解最近几年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我们对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与集成。同时,也对我国东部(105E以东)中低山地泛冰川论、“冰臼”论以及青藏高原冰盖论等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误解与错误之所在。本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到第三章是理论概述部分。第一章简介本书的写作背景、内容与目的等,指出本书以创新为主,同时兼顾科普。 “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所遵循的原则。现代冰川的理论知识是第四纪冰川研究者必须储备的知识。第二章对冰川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第一节,从理论上对山地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和运动作了简介,介绍中国现代冰川及平衡线的分布情况。第二节对冰川侵蚀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进行了阐述。冰川不仅拥有形态独特的侵蚀地形, 同时也存在特有的沉积地形。第三节阐述了冰川的沉积地形。各种冰川地形都包含着丰富的古气候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恢复过去冰冻圈的演化情况。可信、可靠的年代学方法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冰冻圈演化与古环境重建的关键。第三章第一节着重介绍了第四纪冰川研究中几种常用的测年技术。这几种测年技术在第四纪冰川研究中都有其最佳的年代测定范围,而且还存在测年范围的交叠,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综合定年。同时,也介绍了这几种方法的优势与使用中存在的限制因素。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也渐趋明朗。第二节对第四纪冰期旋回研究史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取得的可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进行对照的冰期演化序列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第四与第五章是本书的主体与创新部分。第四章简述了阿尔泰山、天山、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研究比较深入的、有较为详细测年资料的13个第四纪冰川研究地区。天山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较为深入,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交叉定年的研究区,故列为本章第一节。西部研究区,在写作安排上采取从南至北、从东到西的顺序。着重介绍了东段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天山最大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一汗腾格里山汇南麓、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地区与那木纳尼峰地区、横断山的贡嘎山地区、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稻城古冰帽区与雀儿山)地区、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波堆藏布流域、唐古拉山垭口地区、祁连山的摆浪河流域及冷龙岭地区、昆仑山地区(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芯与东昆仑山垭口的昆仑冰期)、东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一公格尔山地区、阿尔泰山地区(喀纳斯河流域)等。最后两节对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以及中国台湾雪山和南湖大山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同时也简述了东亚地区末次冰期冰川演化情况。第五章是本书的理论创新部分。第一节将中国第四纪冰川新的研究成果带来的新的认知进行了简述。对激增的MIS3冰进(主要对应于MIS3中期,即末次冰期中冰阶)的地质学与年代学证据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二节对中国20世纪冰川变化、小冰期、新冰期、早中全新世、新仙女木(YD)冷事件、近冰阶(Lateglacial)、末次冰盛期(LGM.)、末次冰期中冰阶(MIS3中期)、末次冰期早冰阶、以MIS6为主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古乡冰期)、MISl2的中梁赣冰期、MISl6一MISl8的昆仑冰期以及尚未定年但可能是最老的希夏邦马冰期进行了阐述,可与M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演化序列渐趋明朗。第三节对我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构造抬升与全球性冰期气候耦合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根本原因。这也告诉中外第四纪冰川研究人员与读者为何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远晚于南极乃至高纬度地区的原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山地冰川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貌形态
第一节 山地冰川的发育条件及其运动特征
第二节 冰川侵蚀及其地貌形态
第三节 冰川沉积及其地貌形态
第三章 第四纪冰川测年方法简介与冰期旋回
第一节 第四纪冰川测年方法简介
第二节 第四纪冰期旋回
第四章 第四纪冰川研究的若干典型范例
第一节 东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
第二节 中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汇南麓
第三节 喜马拉雅山
第四节 贡嘎山
第五节 沙鲁里山
第六节 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波堆藏布流域
第七节 唐古拉山垭口
第八节 祁连山
第九节 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与昆仑冰期
第十节 东帕米尔高原
第十一节 阿尔泰山
第十二节 长白山
第十三节 台湾雪山和南湖大山
第五章 冰期研究的新进展
第一节 2006年专著若干观点的修订及新认知
第二节 逐步改进且可与MIS相比较的中国冰期与间冰期序列
第三节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成因探讨
第六章 冰期之庐山VS泥石流期之庐山
第一节 庐山混杂泥砾堆积实为泥石流堆积
第二节 庐山大坳凹坡与王家坡谷地非冰川成因
第三节 泥石流期之庐山非冰期之庐山
第七章 错误的“冰臼说”与臆想的“早更新世泛冰盖论”
 第一节 “冰臼说”与“早更新世泛冰盖论”简介
第二节 “冰臼”的成因探讨及“泛冰盖论”错误所在
第三节 青藏高原大冰盖有无之争
第四节 结论与教训
第八章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