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自然科学 >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1933-2009
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1933-2009

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1933-2009

资料大小: 263.64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自然科学
更新日期: 2020-11-04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编著   赤潮   灾害   评价   调查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1933-2009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1933年,首次发现了我国沿岸海域赤潮的发生;20世纪50年代,赤潮逐渐增多;从1977年至今,每年均有赤潮发生。1986-1993年,赤潮出现了小高峰;2001年后,进入了高发期。赤潮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渤海湾、辽东湾和珠江口海域。赤潮是目前我国最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等,先后资助了赤潮监测、预警和发生机制等的研究。2004年起,国家海洋局在全国沿岸赤潮易发海域,先后建立了赤潮监控区,对及时发现赤潮和减轻赤潮灾害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908-01-ZH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2010CB428706)、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23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55)、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业务化平台等资助下,对我国赤潮灾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及评价研究。《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1933-2009)》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翔实地阐述了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事件、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相关性、赤潮监控区生态状况、甲藻孢囊和赤潮毒素种类与分布等,为促进我国赤潮研究,有效监测和预警赤潮,减轻和防治赤潮灾害积累了基础资料。
目录
1 赤潮事件
1.1 引言
1.2 硅藻门赤潮
1.2.1 具槽直链藻
1.2.2 琼氏圆筛藻
1.2.3 其他圆筛藻
1.2.4 诺氏海链藻
1.2.5 圆海链藻
1.2.6 细弱海链藻
1.2.7 威氏海链藻
1.2.8 其他海链藻
1.2.9 大洋角管藻
1.2.10 中肋骨条藻
1.2.11 其他骨条藻
1.2.12 丹麦细柱藻
1.2.13 地中海细柱藻
1.2.14 柔弱根管藻
1.2.15 脆根管藻
1.2.16 其他根管藻
1.2.17 薄壁几内亚藻
1.2.18 环纹娄氏藻
1.2.19 旋链角毛藻
1.2.20 聚生角毛藻
1.2.21 放射角毛藻
1.2.22 劳氏角毛藻
1.2.23 窄隙角毛藻
1.2.24 扁面角毛藻
1.2.25 柔弱角毛藻
1.2.26 其他角毛藻
1.2.27 短角弯角藻
1.2.28 长角弯角藻
1.2.29 翼根管藻纤细变型
1.2.30 中国盒形藻
1.2.31 长耳盒形藻
1.2.32 高盒形藻
1.2.33 布氏双尾藻
1.2.34 菱形海线藻原变种
1.2.35 长菱形藻原变种
1.2.36 冰河星杆藻
1.2.37 洛伦菱形藻原变种
1.2.38 新月菱形藻
1.2.39 其他菱形藻
1.2.40 柔弱伪菱形藻
1.2.41 尖刺伪菱形藻
1.2.42 其他伪菱形藻
1.2.43 硅藻门赤潮小结
1.3 甲藻门赤潮
1.3.1 海洋原甲藻
1.3.2 利马原甲藻
1.3.3 反曲原甲藻
1.3.4 微小原甲藻
1.3.5 东海原甲藻
1.3.6 卡特双甲藻
1.3.7 环节环沟藻
1.3.8 其他环沟藻
1.3.9 哈曼褐色多沟藻
1.3.10 三叶原甲藻
1.3.11 倒卵形鳍藻
1.3.12 夜光藻
……
2 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
3 赤潮监控区
4 甲藻孢囊
5 赤潮毒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