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机械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资料大小: 29.35 MB
文档格式: PDF文档
资料语言: 简体中文
资料类别: 机械
更新日期: 2020-07-07
下载说明:
推荐信息: 电机   交流   绕组   理论   程小华

本地下载(30点)  备用下载(30点)

内容简介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交流电机绕组的变极理论》内容分九章。第一章,交流电机绕组的元绕组:概念、参数、模型和原理;第2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新、旧画法;第3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性质;第四章,交流电机绕组槽号分布类型的判别;第五章,交流电机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存在性的判别;第六章,交流电机变极绕组的统一设计:方法和实例;第七章,交流电机变极绕组p1/p2相带最佳取值的理论分析;第八章,感应电动机的动态变极绕组;第九章,交流电机绕组变极理论的发展和展望。本著可作为电机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本著的读者还包括:电气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大中专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师、从事电机尤其是电机绕组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等。
目录
第1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元绕组
1.1 引言
1.2 元绕组的物理概念和参数
1.2.1 常极绕组的单元绕组
1.2.2 变极绕组的双元绕组
1.2.3 双元绕组与单元绕组的关系
1.2.4 交流电机绕组的元绕组
1.3 元绕组的数学模型
1.3.1 两种表示槽号矢量相位的方法
1.3.2 单元绕组的数学模型
1.3.3 双元绕组的数学模型
1.3.4 元绕组的数学模型
1.4 元绕组原理
1.5 小结
第2章 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画法-
2.1 引言
2.2 槽号相位图的传统画法
2.2.1 一维槽号相位图的传统画法
2.2.2 二维槽号相位图的传统画法
2.3 槽号相位图的新画法——单元绕组参数法
2.3.1 一维槽号相位图的情形
2.3.2 二维槽号相位图的情形
2.4 槽号相位图两种画法之间的联系
2.5 单元绕组参数法的应用
2.5.1 一维槽号相位图的情形
2.5.2 二维槽号相位图的情形
2.6 小结
第3章 交流电机绕组槽号相位图的性质
3.1 引言
3.2 槽号相位图的循环性
3.2.1 一维槽号相位图的圆柱面性
3.2.2 二维槽号相位图的圆环胎面性
3.3 槽号相位图上区域选用槽号的重复I生
3.3.1 槽号重复选用的含义
3.3.2 一维槽号相位图的区域槽号不重复选用定理
3.3.3 二维槽号相位图的区域槽号不重复选用定理
3.4 槽号相位图上异种槽号的重叠性
3.4.1 槽号相位图上异种槽号重叠的含义
3.4.2 槽号相位图上异种槽号重叠的充要条件
3.5 小结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槽号分布类型的判别
4.1 引言
4.2 两种已有的槽号分布类型判别法
4.2.1 表格法
4.2.2 最小相位差法
4.3 新的槽号分布类型判别法——最大公约数判别法
4.3.1 槽号分布类型的最大公约数判别法
4.3.2 新判别法的证明
4.4 最大公约数判别法的应用
4.4.1 应用步骤
4.4.2 应用举例
4.5 三种槽号分布类型判别法的比较
4.5.1 表格法与最大公约数法的比较
4.5.2 最小相位差法与表格法和最大公约数法的比较
4.6 小结
第5章 交流电机绕组非正规方案存在性的判别
5.1 引言
5.2 P2为3的倍数时非正规变极绕组方案的存在条件:N参数条件
5.2.1 最小对称槽号组的概念
5.2.2 非正规变极绕组方案的存在条件:N参数条件
5.3 P2为3的倍数时非正规变极绕组方案的存在条件:t参数条件
5.3.1 对称槽号组和最小对称槽号组的定义及性质
5.3.2 最小对称槽号组的槽数
5.3.3 P2为3的倍数时非正规变极绕组方案的存在条件:形式和本质
5.4 t参数条件的应用
5.4.1 应用步骤
5.4.2 应用实例
5.5 两个比较
5.5.1 最小对称槽号组概念两种定义的比较
5.5.2 非正规方案两种存在条件的比较
5.6 小结
第6章 交流电机变极绕组的统一设计法
6.1 引言
6.2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正规方案
6.2.1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正规方案的步骤
6.2.2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正规方案的实例
6.3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
6.3.1 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的优选
6.3.2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的步骤
6.3.3 用统一设计法设计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的实例
6.4 小结
第7章 交流电机绕组p1/p2相带最佳取值的理论分析
7.1 引言
7.2 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理想的最佳取值
7.2.1 P1为3的倍数时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理想的最佳取值
7.2.2 p1、p2均非3的倍数时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理想的最佳取值
7.3 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实际的最佳取值
7.3.1 P2为3的倍数时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实际的最佳取值
7.3.2 p1、p2均非3的倍数时非正规方案p1/p2相带实际的最佳取值
7.4 正规方案p1/p2相带的最佳取值
7.5 一些比较
7.5.1 采用非正规方案时P2为3的倍数和p1、p2均非3的倍数的本质区别
7.5.2 非正规方案p1、p2均非3的倍数时p1/p2相带最佳取值与正规方案P2为3的倍数时p1/p2相带最佳取值的对称
7.5.3 接线方式的对称
7.5.4 方案的比较和选优
7.6 小结
第8章 感应电动机的动态变极绕组
8.1 引言
8.2 交流电动机绕组的动态变极
8.3 交流电动机的动态变极调速及其与其他调速方式的比较
8.3.1 交流电动机的动态变极调速
8.3.2 交流电动机动态变极调速与其他调速方式的比较
8.4 动态变极绕组的设计特点
8.5 动态变极绕组的变极结构和接线方式
8.6 动态变极绕组的槽数和极数
8.7 动态变极绕组的设计实例
8.8 小结
第9章 交流电机绕组变极理论的发展和展望
9.1 引言
9.2 交流电机变极绕组设计的两种基本结构
9.3 交流电机变极绕组正规方案设计方法和原理的发展
9.4 交流电机变极绕组设计工具的发展
9.5 交流电机变极绕组非正规方案设计方法的发展
9.6 交流电机绕组变极理论的展望
参考文献